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相关信息
吴潜
相关信息: 收藏

 

生平简介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先世自宣城迁溧水,潜则生于德清。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东军判官。绍定间,历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迁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端平元年(1234),陈九事,忤时相,罢。淳祐十年(1250),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拜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明年,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开庆初,转左丞相兼枢密使,封许国公。以论丁大全、沈炎、高铸之奸,被劾,一再贬徙循州安置。景定三年五月卒,年六十七。《宋史》、《南宋书》有传。有《履斋遗稿》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履斋先生诗馀》一卷。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一:“史称履斋为人豪迈,不肯附权要,然则固刚肠者。而‘抖擞’‘悲凉’(潜《满江红》有云:“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等句,似亦类其为人。”《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诗馀则激昂凄劲,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为佳手。”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云:“履斋词《满江红。九日郊行》云:”数本菊香能劲。‘’劲‘韵绝隽峭,非菊之香不足以当此。《二郎神》云:“凝伫久,蓦听棋边落子,一声声静。《千秋岁》云:‘荷递香能细。’此‘静’与‘细’,亦非雅人深致,未易领略。”

吴潜(1196~1262) 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先世自宣城迁溧水,潜则生于德清,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状元。吴潜中状元后,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绍定四年(1231),吴潜上疏,纵论治国方略,被授任浙东常平提举,辞而不就。朝廷改任其为吏部员外郎。迁为太府少卿,总领淮西时,吴潜又建议朝廷在边事上应“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不轻起战事,后被事实证明正确。任建康知府时,吴潜又上疏论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端平元年(1234),因上陈九事,忤怒宰相,被罢贬为秘阁修撰。不久朝廷欲任命吴潜为太平知州,吴潜连续五次辞却,朝廷不许。当时内忧外患,国家日危,面对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俶扰,三川陷没,吴潜上疏朝廷,认为朝中大臣要“勿以术数相高,应以事功而勉;勿以阴谋相讦,应以识见相先。协谋并智,戮力一心,则危者尚可安,而衰证尚可起矣。”又请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吴潜任吏部尚书、临安知府时,上疏论艰困之时,非反身修德,无以求亨通之理,理宗深以为然。淳佑十一年(1251),吴潜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宝佑四年(1256),为沿海制置使。任庆元(今属浙江)知府时,采取措施,使地方财政大幅增加,对贫苦百姓,吴潜为之输纳赋税,减轻了人民的疾苦。不久,吴潜进封崇国公,被召入京,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采纳。拜特进、左丞相,进封庆国公。元兵攻鄂州,吴潜忧心如焚,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极论丁大全误国,被弹劾贬谪建昌军,徙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景定三年(1262),吴潜病逝。德佑元年(1275),追复原官,特赠少师。吴潜一生两次为相,任职繁多,忠正睿智,政绩卓然。吴潜长于诗文,著有《履斋遗集》传世。《宋史》、《南宋书》有传。《履斋遗稿》四卷,续集一卷,别集二卷,《履斋先生诗馀》一卷。陈霆《渚山堂词话》 卷一:“史称履斋为人豪迈,不肯附权要,然则固刚肠者。而‘抖擞’‘悲凉’(潜《满江红》有云:“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等句,似亦类其为人。”《四库总目提要》云:“ 其诗馀则激昂凄劲,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为佳手。”况周颐《蕙风词话》 卷三云:“ 履斋词《满江红·九日郊行》云:‘数本菊香能劲。’‘劲’韵绝隽峭,非菊之香不足以当此。《二郎神》云: ‘凝伫久,蓦听棋边落子,一声声静。’《千秋岁》云:‘ 荷递香能细。’此‘静’与‘细’,亦非雅人深致,未易领略。”

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词风激昂凄劲,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吴潜也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诗较平衍,佳作不多。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艺文志·书目》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现存明末梅鼎祚编校《履斋先生遗集》,4卷,辑诗1卷,词1卷,杂文 2卷。《□村丛书》有《履斋先生诗余》1卷,续集1卷,别集2卷,收词250余首。

史称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撑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当宰相,颇想力挽狂澜,救国于不坠。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又曾上书议政,内有“边事当鉴前辙以图新功,诸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两点。在上丞相史弥远论政事中,也提出:“一格君心,二节奉给,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洁之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对蒙古,吴潜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但是,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听信奸臣贾似道谗言,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他因反对立赵祺(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贾似道趁机投石诽谤,被革去丞相之职,谪建昌军,旋即贬黜徙广东潮州,任循州(今广东龙川西)安置。贾似道谋代吴潜其位,私下又令知州刘宗申加以追害。不久,吴潜忧愤去世。传说吴潜去世前自知死日,曾对人说:“我将逝,夜必雷风大作。”他临死前,果然风雷大作,四鼓开霁,吴潜撰作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百姓闻之,无不嗟叹悲恸。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祸国殃民贾似道被贬官抄家,由县尉郑虎臣押解循州安置。途经福建一古寺,郑虎臣见壁上有吴潜南行所题字,不禁忿忿不平地问贾似道:“吴丞相何以至于此。”贾似道脸露愧色,不敢回答。至漳州时,因知府赵介如为贾似道门客,竟设宴为贾洗尘。郑虎臣暗自思忖:潮汕贾氏门徒甚多,一旦入粤境,杀贾难以得手。出漳州城时,遂果断将贾处死于木棉庵内。赵介如闻之,便前往哭祭道:“呜呼,履斋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闽,死于虎臣。”只此四句,道出二相的死因。一忠一奸,天理报应,昭然若揭。赵宋王朝后来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因此,在《义门吴氏谱》中,吴潜便有“公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开国公加封崇国相国庆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的冗长头衔。

评论 条 / 浏览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