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中国古代文化
相关信息:阅读此书 收藏

 

        按照年代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由此判定,1840年之前,称为中国古代。依次为基点上溯至史记所记载的夏商周时期,期间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称为中国古代文化。其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思想、经济、科技等等。也可按照朝代细致划分,如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

文化概念

        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明确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定文化是对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定社会文化总是在继承前期文化的基础上而存在和发展,他同历史的发展一样具有连续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时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文化还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不同民族,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文化差别也很大。文化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统治阶级会利用文化来维护其统治;而被统治阶级也会利用文化来表达他们的愿望,进行反抗斗争,因而使文化呈现出阶级性。

文化成因

        明确中国古代文化所处大环境——中国古代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

        1.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这种优势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文化领先的根本原因。

        2.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各民族的融合中,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各族文化互相交流,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

        3.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自我发展与创新,加之兼收并蓄,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注:2005年,科举制度创立一千四百周年(605年创立)和废除一百周年(1905年)。

历史时期

        纵向定位不同时期文化,是全面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把握重点的关键

        文化的各个历史时期

        1.三代(夏商周):中国古代文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仅就中国文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方面:—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是创立了记录时间的方法——干支纪日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易》。重点是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产生了中国古代文化两位杰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几类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向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文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突出代表: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气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大—统。尤其是《汉武大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文化高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一个阶段,少了些气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具体表现: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行、艺术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带来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晌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代表。

        6.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凸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应引起重视。

        7.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尾声,承古萌新,西学东渐。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个时期文化的特点。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体现民族文化的博大气象。萌新,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

        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复习重点:(1)从文化发展的角度:重点是先秦时期、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2)从社会的变迁对文化的影响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3)从文化转型的角度: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核心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充满了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蕴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体现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动里。在学习古代文化时,要注意挖掘蕴藏的民族精神;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变革的思想;浩然正气的正道之行和道德情操;有容乃大的开放意识和博大的胸怀;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性、整体性的思想;仁爱宽恕、厚德载物的精神;崇尚气节的人格修养;敦厚守信、忠于职守的诚实态度;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孝道传统;勤俭节约等。

经济影响

        商品经济与中国古代文化

        商品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突出的是在元与明靖两个时期。两个时期又有所不同。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以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为主,表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市民阶层的队伍不断的发展壮大。他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成为社会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瓦子的出现,酒楼、茶馆的增加、宋词的繁荣,世俗文学、风俗画的兴起,《窦娥冤》等作品的出现等。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以对思想的影响为最明显(体现商品经济对古代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表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李贽侧重对封建制度理论依据的批判,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黄宗羲侧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侧重对封建迂腐学风的批判,提出“经世致用”,重视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王夫之侧重从哲学上批判,并从发展的角度提出“趋时更新”。

文化精髓

古象雄文化

        提起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象雄王国,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会感到陌生。古丝绸之路上的风沙穿越千年,将这段公元7世纪之前的历史尘封于雪域高原之上。然而,作为西藏文化和云南纳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亚和南亚三大文明精华的古象雄文明,时至今日却还依旧闪耀着光辉。

        对于古象雄文化来说,要使其“活起来”,无法绕过一部全景式反映古象雄文明的百科全书——《象雄大藏经》。然而长期以来,因其缺乏汉译版本,致使我国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比之下,国外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视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着我们去挖掘和梳理这一宝藏。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2013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丁真俄色活佛开始组织人员整理、翻译《象雄大藏经》。一个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的《象雄大藏经》汉译工程就此展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也使古象雄文化得以重现生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古象雄文献分布零散、内容庞杂,给翻译和整理它们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同时,优秀的翻译人才也十分匮乏,除了要精通古象雄文和藏文、汉文,还必须了解古象雄的历史。这些都导致我国对古象雄文化的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古象雄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已极为迫切地需要发出中国之声。

        如果古象雄文明研究工作做好了,我们将对伊朗高原文明、中亚西亚文明、欧亚大陆桥文化获得绝对性话语权,这对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乃至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将大有裨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古象雄文明探源”暨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与2013年7月20日在北京启动。汉译工程不仅仅将解密雪域高原的古象雄文明,还将探源古中国与古印度、古波斯,甚至与古希腊之间文明及文化互相影响、融合的历史。

        远古象雄文明的势力曾经波及到四川、甘肃、青海、云南,覆盖整个西藏地区。这些地区的文化又渗透到印度北部、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一带,后者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强盛的吐蕃王朝,西藏正史开始书写。而近几年考古发现纷纷证明:古象雄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据汉文和藏文典籍记载,象雄古国(事实上是部落联盟),史称羌同、羊同;在7世纪前达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记载,根据军队的比例,象雄人口应不低于1000万。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彻底征服象雄古国。此后,象雄文化渐渐消失。

        西藏本土古老佛教本教的文献被专家称为“象雄密码”。《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自聂赤赞普至墀杰脱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雍仲本教护持国政。”而当时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于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米沃佛祖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辛饶米沃佛祖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

        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栾建章曾撰文评价古象雄文明及本教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雍仲本教。否则探究愈深,离真相可能愈远。

易学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它起始于占卜但高于占卜,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易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周文王与孔子。

        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孔子的“仁”、“有教无类”、办私学,晚年勤奋编典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老子的“道”和“无为”;庄子的唯心哲学;韩非的以法为本。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代表

        书法、绘画、唐诗、宋词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书法、绘画、唐诗、宋词无疑是突出的代表。仅以书法为例进行分析。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反映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情趣,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东汉末年,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著名书法家,创作出《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神品”。唐代书法犹如唐朝的国势——气势雄浑,名家辈出。书法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是中国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这些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稚逸,流露出一种娴静之美。显然与这个时期的士族制度相联系,反映了士族制度的特点。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魄,具有力度美。既是唐文化全面辉煌的表现,也是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的反映。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可以与宋代积贫积弱的历史相联系。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与文化专制主义有关。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显然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对书法也有一定的影响.总之,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渐地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评论 条 / 浏览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