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63 红巾军起义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

历史今天:1986年4月29日 国产“运七”飞机投入客运
  1. 国学
  2. 历史军事
  3. 历史专题
  4.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

63 红巾军起义

  一块红色的头巾,竟能挑动天下人造反

  红巾军起义是爆发于元末的一次农民战争。 元朝后期,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 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2万 顷。大地主“广占土地,驱役佃户”,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 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

  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 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饿死已满 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社会上流传着“一日三遍 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

  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遂利用白莲教和弥勒教暗暗串通穷人。1351年,元朝政府强 征农民15万人挖黄河河道。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冻,群 情激愤。

  刘福通派了几百名教徒作民伕,在工地活动,传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的歌谣,暗中凿了个一只眼睛的石头人埋在工地。民工挖出后,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 刘福通是颍州(今安徽阜阳)人。他与白莲教另一首领、河北永年人韩山童一直在 北方地区秘密传教,宣传“明王出世”、“弥勒佛下生”,以吸引群众。石人挖出,时 机成熟。在韩山童、刘福通领导下,3000人在颍州颍上县白鹿庄准备起义,因事前泄密, 遭到敌人包围,韩山童牺牲。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起义者以红巾裹头, 一鼓作气占领颍(今安徽阜阳)、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上蔡(今河南上蔡县)、真 阳(今河南正阳县)、确山(今河南确山县)等地。 “众至十余万,元兵不能御。”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反映 了元朝统治下的阶级对立和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被压迫的广大农民的政治理想。 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红巾军所到之 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 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 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 濠州(今安徽风阳东)的郭子兴部等。

  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 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群众向封建官府作斗争。1355年,刘福通率军攻下亳州(今 安徽亳县),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农民革命 政权。

  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东路由毛贵率领,经山东、河北攻入大都;中路由 关先生、破头潘等率领,攻向山西、河北一带,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 北),放火烧毁“富夸塞北”的蒙古皇宫,继续转战辽东各地;西路由大刀敖、白不信、 李喜喜率领,直趋关中,攻下兴元(今陕西南郑县)、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转战四 川、甘肃、宁夏各地。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出现“官府四散躲”,“红军府上坐”的 大好形势。

  三路大军转战各地的同时,刘福通率部于1358年五月又攻克汴梁,定为国都。在红 巾军沉重的打击下,元王朝危在旦夕。这时,红巾军的势力已“东逾齐鲁,西出函秦, 南过闽广,北抵幽燕”,达到了极盛时期。

  元朝统治者如热锅里的蚂蚁,惊慌失措,先派遣的回军、汉军溃败后,又派御史大 夫也先帖木耳带兵镇压,结果又大败而归,军资兵器几乎丢光。元朝统治者搜罗一切反 动力量,孤注一掷,从各处向红巾军扑来。

  红巾军英勇抗击官兵和地主武装的进逼。由于兵力分散,三路大军流动作战,没有 巩固的根据地,又缺乏周密的作战计划,往往使所占之地得而复失。正当红巾军与元朝 军队进行殊死斗争的关键时刻,义军领袖刘福通遇难,中原地区的红巾军被地主武装镇 压下去。1363年,红巾军建立的韩宋政权结束了。而在南方,朱元璋的起义军发展迅速。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原是郭子兴红巾军部左副元帅,后独树旗帜,背叛农民军, 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元王 朝在各地农民军打击下终于灭亡了。

  元末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农民军坚持斗争13年,历经“大小数百战”,波及大半 个中国,对瓦解和推翻元朝的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