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2,说孙策 - 三国杂谈

历史今天:1937年5月6日 “兴登堡”号被焚毁
  1. 国学
  2. 历史军事
  3. 历史专题
  4. 三国杂谈

12,说孙策

  12,一说孙策

  中平元年,孙坚受朱儁之邀,投入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那年,孙策正好十岁。10岁的小孩现在不过是三年级的小学生,而在当时已经到了可以支撑家业的年纪了。孙策受父亲之托,率领家族中的妇女、儿童,为躲避中原的战火,从下邳迁徙至九江郡的寿春。很奇怪,为什么当时没有直接迁徙至老家富春呢?

  在寿春,小小的孙策就表现出极不一般的人格魅力,结交了大量的当地贵族,“声誉发闻”,以至于引起了邻郡一个优秀的同年少年的浓厚兴趣,他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周瑜!——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周瑜,东吴政权就不会存在!

  周瑜从老家庐江的舒城赶到寿春同神交已旧的孙策相见,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知己!

  初平元年,孙坚开始北上伐董。与此同时,出于某种原因(我认为可能是关东大官僚集团的压力),孙策把孙家迁到了舒城,实际上是住在了周瑜的家里。

  两年后,孙坚战死襄阳——孙坚是哪一年死的,有三种主要说法:1,初平二年,这种说法占主流,原因是,孙策自己说17岁失怙,孙策17岁时即初平二年;2,初平三年,三国志就是这种说法,在下也比较同意这种观点;3,初平四年,出于英雄记——18岁的孙策把父亲安葬在了曲阿,同时,家人也一起来到了曲阿。不过,他们却并没有在曲阿停留,不久就渡江北上,来到了徐州广陵郡的江都。

  孙策为什么要到江都,史书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三国志里有这么一句,“徐州牧陶谦深忌策”,为什么?陶谦是扬州丹阳人,在徐州任职时很不得当地土豪的支持,陶谦依靠的是他的家乡军,当时负有盛名的丹阳兵。广陵太守赵昱是徐州名流,和陶谦的关系很僵,应该说是早有反意。江都离广陵城不过20多公里,其间应该会有不少联系吧。总之,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对于孙策的突然造访,陶谦是很不欢迎的,孙策自己不久也明白了这一点,于是在吕范、孙河(就是俞河,孙策的同辈远亲)的帮助下,一家人又回到了曲阿,从吕范传来看,这段过程还颇显得有些惊心动魄。

  尽管江都之行孙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但他获得了广陵著名隐士张纮的效忠,并且和张纮一起定下了总体的发展方案,那就是,先到丹阳征募天下闻名的丹阳兵,然后一统吴会,接着,统一扬州、荆州,做跨世纪的齐桓、晋文,最后,伺机北上而天下定。由此,可以看出,孙策和其父孙坚相比,更具备王者风范。孙坚只能说是一个将军类的历史人物,但是孙策的确是当主公的料:还没有正式发家,就把谋士先搞定,确定了将来的称霸方向……我认为可以把孙策看成一个战略家……

  孙策离开江都得第一步,就是去丹阳,目的很明确,就是取得兵源。当时,丹阳太守吴景正好是孙策的亲舅舅,很自然的,在老孙家极需帮助的时期,亲家吴家大大的拉了老孙家一把。在舅舅的帮助下,孙策有了一支数百人的军事力量(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精兵)。——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吴景的任命是袁术所授,袁术在当时的江东其实是获得许多当地豪族支持的(包括庐江的周瑜家),当然,后来随着孙策在江东的崛起,这些豪门把更多的“选票”投给了孙家。

  按着江都方针的第二步,孙策为了重新获得父亲的重大遗产——孙坚身前的一支不小的军事力量——在兴平元年,刚满20岁的他走了4年前父亲的老路:投靠袁术。从此,孙策开始了他真正的历史生涯。

   

   

  再说孙策——袁术:从南阳到九江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20岁的孙策加入了袁术军。虽然孙策基本上是以“属下”而非“客将”的身份加入的,可袁术还是不太放心,并没有把孙坚的旧部完全给孙策,只给了他千把人(这是我推测的,孙坚所有的余部不会只有千把人吧),对此孙策显然是非常失望的,不过,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孙策认了!

  在袁术军中的孙策很快就锋芒毕现,袁术手下的大将乔蕤、张勋“皆倾心敬焉”,就连袁术本人也常常感叹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这一年,刚刚立足于长安的“正统”东汉政府的实际领导人之一的李傕派官居太傅的马日磾到关东安抚群雄(其实是想获得关东一部分军阀的支持),不出意外,马日磾也来到了寿春——袁术的大本营。袁术的老巢不是在荆州南阳郡的鲁阳城吗?怎么就两三年的工夫转到扬州九江郡的寿春了呢?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吧。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年初,孙坚临死前,袁术的军势达到最大,就本人所掌握的史料来看,除了南阳郡外,袁术还掌握着豫州的颍川、汝南、陈国、沛国,司隶的河南,在江东扬州的九江、吴、丹阳也有大量的势力。这时,袁术的主攻对象是刘表。不久,孙坚的意外死亡打乱了袁术的全盘计划,转而北上和异母兄袁绍重新开战。这次他碰到的对手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曹操——算他倒霉!

  初平三年夏,几乎和长安董卓、王允相继死于非命的同时,兖州刺史刘岱(刘繇的哥哥)在讨伐黄巾余党时战死,袁绍任命替刘岱报完仇、同时收编了青州三十余万(这个好像有点夸张!)黄巾军的曹操为新任兖州刺史(武帝纪里说是鲍信等迎立的,在下以为是故意降低了袁绍的身份,实际上,在建安以前,曹操的重大官职,如初平二年的东郡太守和这次的兖州刺史都是袁绍的授意),与此同时,长安的东汉政府派金尚(字元休,当时著名的京兆三休之一)来担任新的兖州刺史。由于金尚晚到一步,曹操已经上任,或许是不想辱命而归,或许是不想重新回到战火之中的长安城,金尚没有返回首都,而是依附在了袁术身边。此时的袁术因为孙坚的离世实力大减,非但失去了对南方刘表军的军事主动权,甚至被刘表切断了粮道,造成补给的困难,于是他趁机打着东汉政府的旗号,带着金尚进攻兖州,第一站就是处在兖、豫、司之交的陈留(曹操的“根据地”,呵呵,玩过koei三系列的朋友们都知道,不过当时曹操真正的根据地是济阴郡的鄄城)。

  袁术从鲁阳出发,途经豫州后进入陈留,把主力部队驻扎在了封丘,同时派刘详率领一部分军队屯兵封丘东北的匡亭(属于平丘县)。袁术的意思是这样的,他打算兵分两处,互成犄角之势,不管曹操进攻哪里,都能首尾相应。这在后来的战斗中被证明是一大败笔!这时袁术获得了黑山余贼(为袁绍所败)和匈奴单于于扶罗(为曹操所败,他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刘渊的祖父,当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100多年后,这个少数民族贵族的后裔居然会灭亡强盛一时的西晋王朝!)的帮助(后来的战局表明这支原本被袁术寄予厚望的河北友军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过,他的最精锐部队(犹如萨氏的共和国卫队,笑)——孙坚的余部在孙贲的率领下驻扎在九江,并为参加这场决定袁术命运的战斗,恐怕这也是袁术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吧——或许也是袁术在这场败绩之后得以苟延六年的原因之一吧……

  曹操从鄄城出发,立即攻击袁术的匡亭“犄角”——刘详军,实际上是在引诱袁术的主力从防御工事齐备的鄄城走出来,袁术果然上当,在匡亭的野战中,袁术大败,南逃雍丘,曹操追到雍丘城下,袁军趁尚未完全被包围之际弃城后继续南撤,逃入襄邑后,曹操的追兵立至,采用水攻,袁术又败,南逃至宁陵(这已经是豫州梁国地界了),曹操又追至宁陵。这时,可以想见,经过匡亭的惨重失败,加上陆续的雍丘、襄邑、宁陵之战的消耗,还有沿途的逃兵等,袁术所带的北上大军(他几乎所有的部队)应该所剩无几了,正如袁术后来在给吕布的书信中所说:“甫诣封丘,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此时的他只有九江一个地方可去,因为那里有孙坚的旧部!袁术到了九江后,立即获得了孙坚旧部和当地豪族的支持,杀掉了扬州刺史陈温(这里,魏书的记载和英雄记的有出入,不过,不管事实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败军之将袁术进入九江境内后获得了很大的补充,用武力铲除了当地的

  旧军阀),从此袁术在九江的寿春立足了。

  第二年,也就是兴平元年,孙策来到袁术麾下。当时的袁术初了九江郡外,还基本控制了丹阳郡和吴郡,也还算是一个不小的割据势力,当然和两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不如了……

  马日磾来到寿春后,先拜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其实早就自己独立了),然后,自然的,把袁术军中诸将领也加了些朝廷的官衔,其中给孙策加的是怀义校尉。不过,马日磾的寿春之行是他东行的最后一站,袁术把他还有前文提及的金尚一起软禁在了寿春。这里顺便说一下马日磾的身世,马日磾字翁叔,三辅决录注中说他是安帝时期著名学者马融(汉末大经学家郑玄、卢植的老师)的族子,后汉书说他是马融的族孙。马融(字季长)的父亲叫马严,字威卿,明帝、章帝年间和弟弟马敦(字孺卿)一起被称为“钜下二卿”。马严的父亲叫马余(字圣卿),在王莽的新朝担任高官。马余的亲弟弟就是东汉初年最负盛名的伏波将军马援(字文渊)——东汉的名将有两个很值得一提,其中之一当然就是马伏波了,还有一个是班超。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