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五章:陷之死地然后生或自取灭亡 - 《问策》─取胜策略的抉择

历史今天:1903年5月1日 法国画家高更逝世
  1. 国学
  2. 历史军事
  3. 军事专题
  4. 《问策》─取胜策略的抉择

第五章:陷之死地然后生或自取灭亡

  汉元年(公元前二零六年)六月,楚王项羽命令衡山王吴芮与临江王共敖追杀义帝,

两人追到长江中将他杀了。之前,在项羽因为灭秦国、废楚怀王为义帝,而大封功臣的时

候,项羽因为怨恨田荣,便立齐将田都为齐王;田荣一怒之下,自立为齐王,杀了田都、

背叛楚国。田荣并赐给彭越“将军印”,命令他在梁地造反。项羽便命令萧公角攻击彭越

,彭越大败萧公角。而陈余也怨恨项羽没有封他为王,便命令夏说去向田荣诉苦,并请兵

去攻击张耳。齐王便派了军队给陈余,让他去攻击常山王张耳,张耳败逃、归降刘邦。田

荣又在代地迎接赵王歇,并回复了他赵王的地位。赵王因而立陈余为代王。项羽大怒之下

,便率兵进攻齐国。

  二年,春。汉王刘邦为义帝发丧,因而在洛阳新城以项羽杀死义帝为理由,号召诸侯

讨伐项羽。于是刘邦“劫持”了“塞、翟、殷、韩、魏”五诸侯的联军,共五十六万人,

向东讨伐楚国。项羽听到消息后,随即命令诸将继续攻击齐国,而自己则以精兵三万人,

从鲁地出发迎击联军。四月,汉联军等都已进入彭城,并大肆收括彭城的货宝美人,日日

置酒高会。项羽则率军到了彭城西边的萧地,早晨,楚军从萧地向汉军发动攻势,汉军向

东败退到彭城。日中,楚军大破汉军,杀汉士卒十余万人。汉军向南逃到山上,楚军又追

杀汉军直到灵璧东方的睢水边。汉军败退,被楚军挤迫屠杀,汉军十余万人都掉入了睢水

,“睢水为之不流”。楚军接着便包围了刘邦,共围了三层。这时突然有大风从西北方而

来,折木摧屋,飞沙走石,弄得天空晦暗难明,刘邦趁着这个机会攻击楚军,楚军大乱,

刘邦乃能与数十骑突出重围,逃往下邑。彭城之战时,刘邦的父亲与妻子都被楚军俘掳;

彭城之战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赵两国也都背盟投向楚国怀抱。六月

,魏王豹藉口要回家探视亲人疾病,一回国即阻塞河关,反汉与楚约和。于是刘邦便封韩

信为左丞相,进攻魏国。魏王在蒲阪聚集了很多士兵,阻塞了临晋关。韩信于是加设了所

许多疑兵,以分散魏王豹的兵力。一方面在黄河边陈列船只,假装要渡过临晋进攻魏军,

以转移魏军的注意力;一方面,率军潜伏到夏阳,以木罂缶渡河,袭击安邑。魏王豹大惊

,率兵迎击韩信,韩信击败魏军并捕掳了魏王豹,将魏国改为河东郡。于是刘邦又派张耳

领兵与韩信会合,向北攻击赵、代两国。九月,击破代兵,在阏与擒获夏说。此时刘邦使

人来收回韩信的精兵,送到荥阳去抵抗楚军。

  而韩信与张耳则率领数万名士兵,打算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

军将袭击他们,便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有二十万之多。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说:“听

说汉将韩信涉过西河,捕掳魏王豹;在阏与大展身手,擒获夏说。今日汉王刘邦又派遣张

耳来辅助他,想要打下赵国。这是挟着战胜的威势而远来与我们战斗,他的锋锐不可敌挡

啊!臣下听说:远赴千里运送粮食,士卒就会有饥色。现今井陉道窄路狭,车子不能并行

,骑兵无法成列,行军数百里,它的形势使得汉军的粮食势必要缀在军队后面。希望足下

能让我带领奇兵三万人,从小道阻断汉军的辎重;足下则深沟高垒,坚守营内,不要与他

们发生战斗。如此他们将处于前进无法战斗,而后退却又回不了国的困境。到时我再用奇

兵阻绝他们的后路,使他们无法在田野上掠夺。不出十天,这两人的头便会送到先生的帅

旗之下。希望先生留意臣下的计策,不然,一定会被他二位捕掳。”。成安君是个儒士,

平常总是自称义兵而不用“诈谋奇计”,因此向李左车说:“我听说《兵法》:‘十则围

之,倍则战。’今日韩信的军队号称有数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而已。即使能越过千里来

袭击我,也已经疲惫到了极点。如果现在就避而不击,那以后要是来了更大的敌人,又将

如何对付呢!而且诸侯也会因此说我胆怯,而轻易的率兵来攻击我啊。”于是便不采用李

左车的计策。

  韩信派在赵国的间谍就此事向韩信回报,韩信听说李左车的计策不被陈余采用后,非

常高兴。也因此才敢率兵进入井陉狭道。还差三十里才到达井陉口,韩信便下令停军休息

。半夜时传下军中发兵的命令,挑选轻骑二千人交给灌婴指挥,每人都拿着一根红色旗帜

,从小道出发,最后到达井陉东边的抱犊寨山中,当他们从隐蔽的地方看到赵军军营时,

韩信向他们告诫说:“赵军见我逃走,一定会倾巢而出追击我,这时你们要赶快进入赵军

营壁之中,拔取赵军的旗帜换上汉军的红色旗帜。”并命令裨将传发给每人食物,说:“

今日击破赵军后一起吃饭。”诸将虽然都不相信,但还是应付着说:“是。”。于是韩信

又向军吏说:“赵军已先占据便利的地形扎营,如果他们没见到我的大将旗鼓(按:大将

即主帅。旗鼓,用以指挥士卒行动。所以大将旗鼓所在也就意谓着军中主帅所在。),一

定不肯攻击我的前锋,因为他们怕我撤退到了险阻之地后便会调头反击。”于是韩信乃使

一万人先行出发,背着绵蔓水列阵(即背水阵)。赵军望见后大笑不已,认为韩信是在自

寻死路。

  平旦,韩信立起大将旗鼓,鸣鼓从井陉口出兵,赵军一见是主帅韩信亲自领兵,便打

开营门出兵去攻击他。双方大战许久后,韩信、张耳便丢弃旗鼓,假装战败,逃到了背水

阵之中,两军合一后,便再度急攻赵军(按:原文为“复疾战。”孙子在〈九地〉篇中说

:“疾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地)”“死地则战”。)。此时赵军营中的士兵一见汉

军败退并丢弃了旗鼓,便倾巢而出去争夺旗鼓与追击汉军。但因为背无退路的汉军士兵全

都拼死作战,因此赵军无法将他们击败。此时韩信早先埋伏的二千名骑兵,等到赵军倾巢

而出后,便赶快驰入赵军营壁之中,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并换上汉军的红色旗帜二千根

。赵军见不能打败汉军,便想退回营壁,一见营壁之中满是汉军的红色旗帜,都大吃一惊

,以为汉军已经将赵王的将领尽数擒获,因此乱成一片,开始逃跑,赵将虽然斩杀了许多

逃跑的士兵,但仍然没办法加以禁止。于是背水阵与赵壁中的汉军乘机夹击赵军,大破赵

军,在汦水附近斩杀成安君陈余,并擒杀赵王歇。

  诸将在数完敌军首级与捕掳后,向韩信道贺,因而问韩信说:“《兵法》:‘右背山

陵,前左水泽。’(按:意指军队的右背两方以山陵之形为利,前左两方以水泽之形为利

。)方才将军令臣等反其道而背水列阵,并说‘击破赵军后一起吃饭’,臣等不服。然而

竟然获胜,这是什么法术啊?”韩信笑着回答说:“这在《兵法》原有记载,只是诸君没

有留意罢了!《兵法》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而且信(自称

)并没有长期的与这些士大夫相处亲近(按:因此这些人不会为他卖命。),这就是所谓

‘驱市人而战之’(按:市人,喻彼此不熟捻、不相识。),如果今天不是将他们‘置之

死地’,使人人为自己战斗;而是给他们‘生地’,那他们就都要逃走了。还如何用他们

去作战呢!(按:人人自顾不暇的逃命,自然无人可用。)”诸将听后都服了,并说:“

善。非臣所及也。”。

  井陉之战中,韩信以“背水阵”与“诈谋奇计(置换旗帜之计)”以寡击众,大败赵

军。其中的“背水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假如汉军不能抵挡住赵军的攻势,赵军也

不会生出回营之心,奇计也就起不了作用。诚如韩信所言,“背水阵”所运用的原理就是

〈孙子.九地〉篇中所说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在〈九地篇〉第一

段中,孙子对“死地”的定义是“疾则存,不疾则亡”,应对策略则是“死地则战”。所

以在韩信与张耳等佯败的汉军退入背水阵并与之结合后,便又马上回头攻击赵军,即“复

疾战”。那为何“背水阵”能成功呢?因为汉军背后即是“天然而(人力)无法逾越的”

绵蔓水,而这种形势也就是孙子在〈九地篇〉第六段中对死地的另一形式的定义,即“背

固前敌者,死地也”,而韩信所采用的策略也就是孙子在第六段中所说的策略,即“死地

,吾将示之(士卒)以不活”。这个策略之所以能成功,乃是因为汉军背后的绵蔓水乃是

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而汉军前面的赵军则是一种可以抗拒的人为力。背者绝难,前者

较易,故舍难取易、两害相权取其轻。后退一定死,前进则不然,所以汉军必然要拼死一

战。再加上汉军一定得抵挡住赵军的攻击,而赵军却不一定得奋勇杀敌,也就是汉军没的

选,而赵军还有的选;所以赵军自然也要“舍难取易”了。

  所以孙子所谓的“背固”的“固”是指人们无法轻易的抵拒它的意思。但话说回来,

为何之前楚军又可以在睢水边“挤杀”汉军,而使十余万的汉军都掉入睢水呢?两者的情

况有几点主要的差异:一.背水阵的汉军是有准备的,是自为的;而睢水边的汉军是没有

准备的、被迫的,是他为的。二.承上,所以绵蔓水的汉军有充分的反应时间,而睢水的

汉军则完全没有反应时间。三.背水阵的汉军是挟着战胜的威势而来的,这个威势的力量

则可由赵军曾坚营不出一点推敲出其大概,再加上背水阵本就是一种变向的激励士卒“勇

”气的方式,所以能战胜;而睢水旁的汉军则是被楚军杀寒了胆的,是挟着战败的无力而

到的,又有何“勇”气可激,何况即使有那么一点点,又哪来的时间哩!(就如退营的赵

军也没有时间思考军营是否真的被汉军拿下一样。)所以同是“背固前敌”,却“同途殊

归”,其关键就在“自成或他成”一点上。因此孙子才以“投之、陷之(或置之)”这些

主动的、自为的动作来说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句留传千古的哲语。

  除了井陉之战外,在此战之前的钜鹿之战,也是因为项羽采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

的策略,才能使“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进而

九战九胜,先击败包围钜鹿的王离军,进而击败秦军主力章邯军。项羽所用的策略是:“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即破釜沈舟的典故出处),烧庐舍,持三日粮,以

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这一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

所以他除了实施必然的“背固”(渡过黄河后把所有船弄沈)步骤(空间因素)外,又加

上了“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这一“时间”因素,以免因“背固”而形成的“势”

,因为时间过长而逐渐耗损;所以孙子对“死地”的定义即为“疾(快速)则存,不疾则

亡”。而井陉之战与钜鹿之战的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已经身在战场之中,而后者则还

未到达战场,所以项羽必须在空间因素外额外加上(加重)时间这一因素,而韩信则不必

  〈势〉篇说:“勇怯,势也”,而在〈九地〉这篇专论“地势”与“为客之道(进攻

他国的方法)”的篇章中,孙子始终强调的就是“勇”。其中最突出与集中的就是第四段

整段,即“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死,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坐者涕沾襟,卧者

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军者,譬如卫然。卫然者,恒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敢问:贼可使若卫然乎?曰:可。

夫越人与吴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也,相救若左右手。是故,覆马埋轮,未足恃也;齐

勇若一,整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刿”是指曾在齐鲁柯之盟中以一把匕首劫持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的曹刿,

“诸”是指经由伍子胥引荐而为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的专诸

。这两人的“勇”,在孙子当时可以说是国士无双的。也就是说,一般人并不具备这样的

勇,可是“为客”时却又需要这样的勇,因此如何能让士卒有勇并达到曹刿、专诸的水平

,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兵法课题。而孙子在〈九地〉篇中提出的方法,也就是“投之无所

往(没有地方可去)、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了,〈作战〉篇曾说:“故不

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而〈九变〉篇则说:“智者之虑,必杂(掺杂)

于利害。”。所以“死地”既然是“疾则存,不疾则亡”、“背固前敌”,便自有他“害

”的一面,即我方若能“携手若使一人”,则利大于害;反之,害大于利,而其结果当然

就是全军灭亡。所以“死地”固然有其“因势成勇”的“利”益面,但这个勇若不能“齐

”、军心若不能团结“一”致,利也就成害了!

  井陉之战中,审察韩信所用的两个策略,其实都在攻心。背水阵攻己军之心,换帜计

攻敌军之心。兵法是针对人而写的,攻心术自是必然的产物。〈九地〉篇最后那句结语: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不也正是就攻心而发的吗?而在

睢水与泜水的例子中,荀悦提出了“何以两者皆背水而战却一成一败”的看法,他认为“

赵兵出国近攻,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深怀内顾之心,不为必死之计;韩信孤军立于水上

,有必死之计,无生虑也,此信之所以胜也。汉王制敌入国,饮酒高会,士众逸豫,战心

不同。楚以强大之威,而丧其国都,项羽自外而入,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以决

一旦之命。此汉所以败也。且韩信选精兵以守,而赵以内顾之士攻之;项羽选精兵以攻汉

,而汉王以懈怠之卒应之。此事同而情异者也。”以之前的陈述看来,荀悦的看法只在一

个地方判断错误,即韩信的精兵早已被刘邦调去荥阳抵抗楚军,又何来什么“选精兵以守

”呢?且如果韩信有所谓的“精兵”,又岂须使出“置之死地,使人人为自己战斗”的手

段。所以韩信此战之所以能取胜,除了使用“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兵法之外,主要在于韩

信懂得攻心之策。虽然攻心是韩信取胜的主要原因,但若如荀悦所说的将刘邦与韩信两人

皆背水而战而一成一败的原因解释为“事同而情异”,那就未免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了!

  在历史中,有无数的例子,往往就是因为无法在仓促的时间下获得足够的情报资讯,

因而由产生“疑惑”以至“为求自保”而“下令退兵”的。如著名的“空城计”与“空营

计”等等即是,前者为文聘与诸葛亮的行险解困之计,而后者为赵云临危应变之策(按:

详情可见拙作〈兵法要略.实虚〉)。韩信此战中的“换帜计”之所以能成功,也就是利

用这个理论:在急迫(此又在仓促之上)的时间下,赵军势必无法得知赵军本营之“实虚

”,进而便产生疑惑,以至心里产生每况愈下的负面想法,最后终于决定逃命去了。趋利

避害本就是人性,何况既然心里已有成见,即在看到汉军旗帜插满赵营时便已不假思索的

预先假设了汉军已攻下了赵营,如此在这个假设的前题下,汉军既有能力攻下赵营,则其

实力如何恐怕也是不言可喻的。更何况当时的赵军既处在被两面夹攻的形势之下,又因赵

营已被汉军占据而有无处可归之感,在所有的负面表象与消极想法的迅速打击之下,逃命

恐怕是最稳当也最容易被想到的策略。因此赵军必败无疑。

  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往往存在着莫名的恐惧,所以一般人都不喜欢黑暗,因为黑

暗之中你看不到任何东西,疑惧之感往往由此而来。视觉是人类最依赖的官能,在丧失视

觉的时间里,一般人也同时丧失了行动的灵活性甚至行动的能力。未知起因于资讯的不足

,资讯之于人脑犹如光波之于眼睛,光波太强会使视觉暂失效用,资讯过多则会使人不知

所措。在未知敌人“实虚”的情况下,一般人基于生理的自我防卫特性,往往会假设敌人

是实而非虚,然则事实往往相反。事实虽然往往相反,但因我们有的选择、因我们喜欢将

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人们不喜欢“舍易取难”的去冒险。话说回来,在未

知敌人实虚的情况下,若敌人真为实,则我方失败的可能极大;因此在仓促之下以退兵及

逃跑之策略较为有利。其实这种想法是符合兵法与真理的,所以孙权会被文聘所骗,司马

懿会被诸葛亮所骗,以至连被诸葛亮称为用兵仿佛孙武、吴起的曹操也会被赵云所骗,也

就不足为奇了!

  “背水阵”只是“陷之死地然后生”此一兵法的运用,犹如“围魏救赵”只是“攻其

所必救”此一兵法的运用一般。以今日的战争型态而言,“背水阵”早已无任何实用价值

可言,而“围魏救赵”则又牵涉到太多变数,因此两者的使用寿命与适用性反倒不如其所

根据的兵法“陷之死地然后生”及“攻其所必救”来的长远与灵活了。兵法,原本就是经

验历史的理论升华,仅管多数兵法本身也有时空的限制问题,但比之于历史故事之行为模

式所受到的限制实是天云与壤泥之别。

  就如官渡之战中荀攸的延津分兵之计,及曹操以辎重诱敌等计,实则都可以在〈孙子

.实虚〉篇中找到其理论基础。但说到底,历史故事中的行为模式较易为人所学习,但兵

法中的理论却往往令人难以理解。而这也就是一般人喜欢看历史故事集锦,而不想看兵法

的原因所在。但由本书所论诸史例可见,历史故事中的行为模式之所以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太过于复杂,若不假思索的妄想依样画胡芦,恐怕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机会大过于立竿见影

的机会。兵法较历史难以被理解,自然是因为其层次高低的不同,但不管是理论层次又或

经验层次,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便冒然将它运用在自身的竞争行为之中,其害实大

于其利。

  〈左传.隐公四年〉有云:“夫兵,犹火也,弗戢(戢,禁止。),将自焚也。”神

兵利器,唯有德者居之!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