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孟子》疑难句读辨析一例(4) - 古典文学知识3

历史今天:1945年4月28日 新四军阜宁大捷
  1. 国学
  2. 古典小说故事
  3. 历史故事
  4. 古典文学知识3

《孟子》疑难句读辨析一例(4)



  五

  前文已经提及,不管是赞成第二种句读的刘昌诗、周密、杨慎、李豫亨,还是反对第二种句读而主张维持第一种句读的阎若璩,都是从“文气”上找根据。如刘昌诗说:“此恐合以‘卒为善’为一句,‘士则之’为一句,‘野有众逐虎’为一句。盖有搏虎之勇而能卒为善,故士以为则;及其不知止,则士以为笑也。”周密也说:“前云‘士则之’,后云‘其为士者笑之’,文义相属。”杨慎、李豫亨之说与周密同。阎若璩则说:“古人文字序事未有无根者,惟冯妇之野,然后众得望见冯妇。若如宋周密、杨慎断‘士则之’为句,以与末‘其为士者笑之’相照应,而‘野’字遂属下。野但有众耳,何由有冯妇来?此为无根。”对此,杨树达先生加按语道:“阎说固是,然如其说,则‘其为士者笑之’士字亦无根矣。此两读皆可通也。”可见,杨先生对所谓“有根”、“无根”之说是不以为然的。

  我们认为,从“文气”上去判断古人句读的正确与否,具有较大局限。事实上,古文简奥,行文往往照应欠周,有些地方要靠读者去揣摩,此即所谓“意合”。若事事必求“有根”,则不知将伊于胡底?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列有“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和“举此以见彼例”等项,杨树达先生《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也列有“省句例”等项。试择其要,举例如下:

  俞樾说:

  襄二年《左传》:“以索马牛皆百匹。”《正义》曰:“《司马法》:丘出马一匹,牛三头。”则牛当称“头”而亦省云“匹”者,因马而名牛曰匹,并言之耳。经传之文,此类多矣。《易·系辞》云:“润之以风雨。”《论语》云:“沽酒市脯不食。”《玉藻》云:“大夫不得造车、马。”皆从一而省文也。按:此亦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之证。使后人为之,必一一为之辞:曰“以索马百匹,索牛百头”,曰“沽酒不饮,市脯不食”,此文之所以日繁也。

  杨树达先生说:

  《管子·立政·九败解》云:“人君唯毋听寝兵,则群臣宾客莫敢言兵。”上崐下二句,文义不贯。……此本当云:“人君唯毋听寝兵,听寝兵,则群臣宾客莫敢言兵。”¨¨¨《管子》言人君不听寝兵,则亦已矣;若听寝兵,则群臣宾客莫敢言兵矣。

  (《史记》之)《冯唐传》云:”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按文本当云:“吾独不得于廉颇、李牧时,若得子廉颇、李牧时,令颇、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

  与以上三个例子相比,《孟子》那段话的所谓“无根”,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即便第二种句读虽没有交待冯妇“之野”,但“野有众逐虎”,众人“望见冯妇”,就已经说明冯妇已在野外,何须硬要交待他到了野外?比如某甲说:“我今天早晨在校门口遇见张三了。”这就表明张三那时正在校门口。某甲绝对不必说:“张三那时也在校门口,他也遇见我了。”所以“无根”之说,本来就难以站住脚。因此,我们认为,解决语言问题,从“文气”上探求,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决不能作为唯一手段。

  如果说在古代,前辈学者从“文气”上判断句读的正确与否,我们自不必苛责的话,那么,时至今日,还仅仅从“文气”上去探求,也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我们最近读到的《谈谈古文句读》就是这么一篇文章。作者认为关于《孟子》这段话的两种标点,“都不大合理”,关于第一种句读为什么不合理,作者没有提出任何理由,便说赵岐、孙“两家把对关键字‘则’都作虚词,含混过去”(原文如此--作者注)。第二种句读的不合理,则是由于“把‘野’划归下句,取消了冯妇到野外去这一行动,使下文的‘望见冯妇’没有着落。冯妇没有到野外,大伙儿怎样‘望见’他呢?这是不合逻辑的”。显然,这种说法是沿袭阎若璩的,只是把“此为无根”换成了“不合逻辑”,但作者却未注明出处。引证阎说的《古书句读释例》和《孟子译注》都不难见到,专谈《孟子》句读的《谈谈古文句读》的作者似乎不大可能没有参考它们中的任何一种吧?

  于是,该文作者有了第三种句读,他们认为比前两种要“合理些”。因为照此法标点,既可照应“其为士者笑之”,冯妇又到了野外,因此“众”才得以“望见”他。他们是这样标点的: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

  作者甚至没有考察一下在《孟子》时代有无与“卒为善士则”类似的例句,就自诩比前人的句读要“合理些”,实在是有失慎重。

  我们已经证明,“之野”在《孟子》时代是难以说通的,因此所谓第三种句读也就靠不住了。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