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世纪中国道教学研究(4) - 古典文学知识4

历史今天:1903年5月1日 法国画家高更逝世
  1. 国学
  2. 古典小说故事
  3. 历史故事
  4. 古典文学知识4

20世纪中国道教学研究(4)



    七、内丹术研究

    (一)内丹术介绍与资料整理

    本阶段全国兴起了持续不断的气功热,有关气功的文献和功法介绍书籍大量出版,其中多有内丹着作和功法。李远国用力甚勤,出版了《气功精华集》(巴蜀书社,1987年)、《道教气功养生学》(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等,尤以《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最为宏大。

    此类着作还有王沐选编《道教五派丹法精选》(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陈兵《道教气功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王尔峰、晓舟编着《金丹》(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王松龄《中国气功的史、理、法》(华夏出版社,1989年)、王庆余《秘传道家易筋经内丹功》(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周晓云编着《道家气功宝典》(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年)、张荣明编着《内丹与禅定--道佛医气功典籍选解》(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施达郎《道教内丹养生学概要》(香港道教学院,1992年)、任法融着《黄帝阴符经释义》(三秦出版社,1992年)和《周易参同契释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丁培仁《北宋内丹道述略》(《上海道教》1993年第3期)、高雅峰等整理《道藏男女性命双修秘功》(辽宁古籍出版社,1994年)、杜献琛《内丹探秘》(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郝勤《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周汝明《中国安堂山道家内功内丹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4年)、宋书功编着《摄生总要与双修要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戟斗勇《内丹学》(收于《国学通览》,群众出版社,1996年)、胡克禹《老子养生学秘字谱》(奥荣印务有限公司,1998年)等。

    (二)内丹术理论和历史研究

    周士一和潘启明合着《周易参同契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比较早地从理论上探讨内丹术,并且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其依托的经典是《周易参同契》。黄公伟《道教与修真秘义指要》(新文丰出版社,1982年)和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老古书局,1985年)则着重揭示道教修炼术的奥义。王沐于《悟真篇》丹法有师传。其着《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和《内丹养生功法旨要》(东方出版社,1990年)全面研究《悟真篇》的作者、流传、思想和功法,并进而叙述宋代以后的丹法派别。松飞破译《天仙金丹心法》(中华书局,1990年)是一部很别致的着作。作者认为原流传的丹经《天仙金丹心法》是秘语,故意让人读不懂。他用横读、跳读、倒读等方法,如同解密码一般重新排列原文,文意的确变得清晰明了。胡孚琛《道教与仙学》(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叙述了道教的历史和内丹仙学的内容。

    张广保《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三联书店,1995年)介绍了全真道的历史,然后分析全真道清静、内道外儒、以道合禅、性命双修等几种心性论,最后将全真道的心性论与理学、禅宗作对比,从内丹的发展、时代思想等角度探讨中国思想史中的心性问题。该书立意新颖。

    关于内丹理论和历史的研究,论文很多,如柳存仁《张伯端与悟真篇》(《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东京,1977年)、王沐《〈悟真篇〉丹法要旨》(《道协会刊》1982年第9期)、陈兵《金丹派南宗浅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王家佑《崔希范〈入药镜〉内炼思想初探》(《道教论稿》,巴蜀书社,1987年7月)、王家佑《论李道纯的内丹学说》(《道教论稿》,巴蜀书社,1987年7月)、丁贻庄《〈参同契〉与古代气功》(《中国气功》1987年第3期)、陈兵《道教与气功》(《文史知识》1987年第5期)、柳存仁《明代思想中道教之修持方法》(《书目季刊》第21卷4期,1988年)、陈兵《中华气功在道教中的发展》(《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4期)、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内丹学》(《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丁贻庄《从〈参同契〉到〈悟真篇〉》(《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2期)、李远国《钟吕金丹派丹理概述(我国气功史上最早出现的一大内丹流派)》(《上海道教》1990年第1、2期)、孟乃昌《论中国炼丹术内外丹之联系》(《上海道教》1990年第1、2期、第3、4期)、丁培仁《华阳子施肩吾的丹道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4期)、萧培《从〈楚词通译·远游〉看内丹的发展》(《中国文化月刊》第130期,1990年)、孟乃昌《中国炼丹家的理论观点》(《中国文化月刊》第142期,1991年)、别祖云《道教内丹学说中的性命观》(《武当》1991年第3期)、李大华《试探道教内丹学与神学思辩的关系》(《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田诚阳《道教内丹十大特征》(《上海道教》1992年第2期)、胡孚琛《道教内丹养生学发凡》(《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柳存仁《关于〈陶真人内丹赋〉》(《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1992年)、李远国《魏华存与〈黄庭经〉的内炼思想》(《上海道教》1993年第2期)、丁培仁《北宋内丹道述略》(《上海道教》1993年第3期)、胡孚琛《道教医学和内丹学的人体观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明扬《内丹学理论中的信仰主义》(《宗教学研究》1994年第2、3期)、潘延川《道教内丹功简述》(《中国道教》1994年第3期)、杨茗《时间、本体与归根返源:道教内丹学哲学基础之研究》(《宗教学研究》1994年第4期)、朱越利《张伯端生平与丹法流传》(《道教研究》第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杨福程《〈黄庭〉内外二景考》(《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田诚阳《丹道内景谈》(《中国道教》1996年第2、3期)、张钦《论内丹修炼心理的几个原则》(《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3期)等。

    八、道教医药与养生研究

    主要着作有边治中着《中国道家秘传养生长寿术》(中国建设出版社,1987年10月)、洪建林编《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年9月)。洪丕谟《佛道修性养生法》(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李远国《中国道教养生长寿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3月)、陈耀庭、李子微与刘仲宇合编《道家养生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李远国《道教炼养法》(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11月)、孟乃昌《道教与中国医药学》(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11月)、朱鹤亭着《中国秘传宝典》(亚洲艺术出版社,1994年6月)、王庆余与旷文楠合着《道医窥秘--道教医学康复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郝勤与杨光文合着《道在养生--道教长寿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等。

    朱越利《〈养性延命录〉考》(《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对中国第一部养生集的资料来源进行了详细考证。曾召南译注《新译养性延命录》(三民书局,1997年6月)将此集译成现代语言。

    主要论文有魏启鹏的《〈太平经〉与东汉医学》(《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陈克勤的《论孙思邈在针灸学术上的贡献》、谢文宗的《孙思邈对祖国医学的重要贡献》、姚远的《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家--纪念孙思邈诞生1400周年》(以上三篇均载于《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孟乃昌《中国炼丹术与中医外科学的关系》(《中医药学报》1984年第2期)、钟肇鹏《道教与医药及养生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刘仲宇《道教对祖国医学的贡献简述》(《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郝勤《道教养生源流简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丁贻庄《道教养生资料汇编》(《宗教学研究》1987年第3期)、杨宇《中国传统医学与道教》(《宗教学研究》1988年2-3期)、丁贻庄《道教与医学》(《大自然探索》1988年第4期)、丁贻庄《唐代服气养生论》(《四川中医杂志》1989年第5期)、郑杰文《中国古代养生观说略》(《文史哲》1992年第2期)、杨宇《道教与传统医学的关系及其研究--兼论日本学者的新成果》(《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朱越利《论孙思邈的房中术》(载王君、宁润生主编《中国传统医学与文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陈森镇《道家道教对中医学发展前期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胡孚琛《道教医学和内丹学的人体观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黄渭铭《道教养生思想的特点与方法》(《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朱越利《马王堆帛简书房中术产生的背景》(《中华医史杂志》第28卷第1期,1998年1月)。

    九、宫观山志的编修与宫观文化研究

    (一)宫观山志的编修

    王文才纂《青城山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是订正、删补清末彭洵辑《青城山记》和1928年罗元黼着《青城山记补正》而成。后在此书基础上加以续修,由王纯五主编,于1994年11月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钱安靖在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仙境”条时,查阅大量资料,考出它们现今地望,考证出洞天福地112个地名,分布于今天的15个省区。这一份洞天福地的地望考证,应是相关研究中有重大价值的一项成果。

    关于道教名山、宫观的考证的重要成果,是王纯五的《天师道二十四治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全书凡23万字,为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的有关二十四治考证的专着。由于作者不仅广征文献,且多用近数十年的考古成就,不少遗址还亲为踏勘,所以显得翔实而丰满。

    (二)宫观文化研究

    朱越利发表了《寺院文化的定义及特点》(《佛教知识》第2卷夏之号,1994年)。他在《中国道教宫观文化序言》中阐述了道教宫观文化的定义及特点。朱越利在其着作《道教答问》和其主编的《今日中国宗教》(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八章《宗教活动场所》中概述了道教宫观的基本格局、宫观园林、建筑风格。其中宫观园林的论述颇具新意。朱越利主编的《中国道教宫观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1月)由一些道长和学者联手写成,书中生动地介绍了主要道教宫观和名山的文化内容。朱越利还发表了论文《原始道教寺院补考》(《中国道教》1992年增刊《西安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原始道教崇奉形象与出家现象小考》(《中国史研究》、《原始道教寺院种类考》、《松潘黄龙寺的宗教融合现象》,其它着作还有沙铭寿《洞天福地--道教宫观胜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钟华操《台湾地区神明的由来》(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9年)等。

    对于道教宫观制度的沿革,丁煌发表了《唐代道教太清宫制度考(上、下)》(《历史学报(成大)》第6、7期,1979、1980年)。钱安靖在《道教与道教建筑》(《百科知识》1986年第12期)中指出:道教建筑由于将壁画、雕塑、匾额、楹联、书画、题辞、诗文、碑刻、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与整个建筑物综合统一,因地制宜,精心布置,巧作安排,具有较高文化水准与丰富多采之建筑艺术形象,从而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王宜娥在《道教宫观及其建筑艺术》(《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3期)中谈到,道教宫观平面铺开的建筑形式,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们身在其中好象是在漫游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不断变化的进程中,会感到一种时间的流动美,像是把人们带向美好的神仙境界。所以道教的宫观既富有人情味,又具有浪漫色彩,也更加反映出道教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特点。陈鸣的《中国道教建筑的历史转换》(《宗教》1990年第2期)对道教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历史的思考。

    王宜娥着《道教美术史话》(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简要叙述了道教美术的发展历程。

    十、道教文学研究

    (一)道教文学本身的研究

    本阶段有学者开始从宏观上把握道教文学的发展过程,确立道教文学的学科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古存云撰写的“道教文学”条目,对“道教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理论说明,并一一介绍了“道教文学”的主要形式。詹石窗着《道教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为第一部道教前期的文学史。该书介绍了道教前期(至北宋)各种类型的道教文学作品,阐述其发展轨迹,分析其价值得失,并对道教文学前史发表了看法。他还写了一部研究道教传说的着作《生命灵光--道教传说与智慧》(香港中华书局,199 3年)。他还发表了不少有关论文,如《论元代道教戏剧的两个艺术特点》(《道家文化研究》第7辑,1995年6月)、《明代神仙道化剧考论》(《道教学探索》1995年第9号)。伍伟民和蒋见元合着《道教文学三十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分析了大量道教文学作品,并且探讨了道教对文学的影响。除上述学者外,林帅月《道教文学一词的界定及范畴》(《中国文史研究通讯》第6卷第1期)也对道教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不少学者对道教文学进行了分段或分体裁的研究或介绍。李丰《六朝隋唐道类小说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阐述了仙道小说的特性及其范围、仙道小说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考证并论述了《汉武内传》、《十洲记》、《洞仙传》等作品,考察了道教的传说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唐人创业小说与道教图谶传说。其它着作还有郑士有、陈晓勤合编《中国仙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林帅月《古上清经派诗论研究》(东海硕士论文,1991年)、梅新林《仙话--神人之间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6月)、王青《道教神话研究》(博士论文,1992年)、罗永麟《中国仙话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杨光文与甘绍成《青词碧箫--道教文学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廖美云着《唐伎研究》(学生书局,1995年9月初版)展示了着名女冠诗人薛涛、李冶、鱼玄机等近似娼妓的生活风貌,剖析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和诗作的特色。

    论文有陈飞之《曹操的游仙诗》(《学术月刊》1980年第5期)、黄兆汉《全真教主王重阳的词》(《东方文化》第19卷第1期,1981年)、陈飞之《应当正确评价曹植的游仙诗》(《文学评论》1983年第1期)、龙晦《论敦煌道教文学》(《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黄兆汉《丘处机的〈溪词〉》(《香港大学中文系集刊》第1卷第1期,1985年)、张士骢《关于游仙诗的渊源及其它》(《文学评论》1987年第6期)、张平《有关曹植游仙诗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87年第6期)、陈飞之《再论曹植的游仙诗》(《广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吴振国《 马致远与朱有敦神仙道化戏异同辨》(《青岛师专学报》,1991年4期)、郑士有《中国古代神话仙话化的演变轨迹》(《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1期)、段庸生《 马致远心态与神仙道化剧》(《重庆师院学报》1992年4期)等,可以看出在游仙诗的问题上展开了讨论。朱越利撰《〈溪集〉创作时间考》(《文献》1994年第4期)对丘处机的诗词集《溪集》每首诗词的创作时间进行了细致的考证。

    (二)道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柳存仁《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中华文史论丛》总第18辑,1981年)、《全真教与小说西游记》(《明报月刊》第233-237期,1985年)、《关于〈佛道教影响中国小说考〉》(《小说戏曲研究》第1集,1988年)等三篇论文都是原研究成果的延续和补充。刘守华《道教与民俗文学》(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5月)和《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是本课题填补空白的成果,书中分析了带有道教色彩的民间故事、歌谣等,阐述道教与民间文学相互渗透、影响的类型和规律。黄兆汉《道教与文学》(学生书局,1994年2月)集八篇微观的文章为一书:《 李贺 诗歌中的反神仙思想》、《全真七子词述评》、《从〈任风子〉杂剧看元杂剧与道教的关系》、《粤剧戏神华光考》、《香港八和会馆戏神谭公考》、《中国古代的猿猴崇拜》、《元代之武当道士张守清》、《大江派考》。钟来因《 苏轼与道家道教》(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4月)见解与众不同,他通过分析 苏轼的文学作品和经历,认为道家道教思想是苏轼思想的主导。其它着作还有张松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湖南师大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黄世中《 唐诗与道教》(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詹石窗《道教与戏剧》(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

    论文有朱越利《论〈 金瓶梅词话〉中的佛道教描写》(载杜维沫、刘辉编《 金瓶梅研究集》,齐鲁书社,1988年1月第1版)、程迅《满族神话传说与道教仙话》(《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张松辉《道教与山水诗的兴起》(《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1期)、郭武《道教对云南文学之影响示略》(《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5期)、朱越利《〈金瓶梅〉求助鬼神观刍议》(《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等。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