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孟子旁通》第16讲 - 孟子旁通

历史今天:1967年5月7日 现代散文家周作人病逝
  1. 国学
  2. 文学
  3. 南怀瑾
  4. 孟子旁通

《孟子旁通》第16讲

《孟子旁通》第16讲

仁将——曹彬

如历史上有名的仁厚将军,宋朝初兴时的曹彬。他奉命攻打江南,征服南唐后 主——就是那位被俘解送到汴京途中、船上吟诗填词“四十年来家园,三千里地山 河”的李煜。

当时曹彬围攻南京半年多,连秦淮河、白露洲、西门水寨都占领了。到最后, 只要一仗就可以轻易攻进金陵——南京城了。李煜也准备要投降了。在这紧要关头, 总司令曹彬突然生病了。生的什么病呢?大家都着急,都监——副总司令兼政治部 主任潘美,先锋——前敌指挥曹翰等都到总司令部去探病。问起生的是什么病,曹 彬说是心病。于是大家纷纷主张找医生,还要找名医。曹彬说,不必找医生,我的 病医生治不好,只有你们各位能医好。大家问什么办法。曹彬说只有一个办法,就 是打进南京的时候,不许随便杀一个人,也不许任何人奸淫掳掠,做不做得到?这 时一班将领们只好说,你命令下来就好了嘛!曹彬说,不行,要先发誓。于是大家 就发誓。发过誓后,立刻下攻击令,打进了南京城,而城里的老百姓还不知道呢!

潘美的难以控制,曹翰的好杀,都是事实。当宋太祖赵匡胤授命曹彬去打江南 的时候,曾告诫曹彬最好不要多杀人,对李煜一家人,更是要加以保全。曹彬当下 迟疑不答,既不抗拒命令,也没有明确的答复。他只问副将——副司令要派谁来负 责。赵匡胤马上懂了他的意思,立刻召见了潘美、曹翰等人,发表他们作副司令。 不过,当着他们,交给曹彬他平日用的一把宝剑,告诉他说,你拿着这把剑,“如 朕亲临”,等于我本人在场一样,凡是副将以下不听命的,我授权给你,你只管照 军法办理,先斩后奏,一切由你全权作主。他一面对曹彬说,一面眼角看着潘美、 曹翰。吓得这些人汗流泱背,只有禀报:“末将听命”的了。

曹彬的高明还不止如此。他又向赵匡胤请调一位将军田钦祚,来担任另一路的 前敌指挥官。弄得潘美、曹翰他们都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个姓田的,既狡猾,又贪 污,爱争功,又不肯负责。同时又最喜欢打小报告给赵匡胤,常常忌功而倾轧同事。 曹彬所以请调了他来参加战役,作用是准备平定江南之后,送点功劳给他,免得他 在后方捣乱,又增加赵匡胤的怀疑顾虑,而对前方有所牵制。这就是曹彬高明的权 术大用了。

曹彬、潘美等破城以后,李后主在无可奈何之下,穿着白纱衫帽,亲自向曹彬 投递降书。他先见副帅潘美,只好叩拜如仪,潘美却也答拜叩头还礼。进一步,便 要上船晋见大元帅曹彬,他也设拜叩头。曹彬便叫左右告诉他说:恕我“介胄在身, 拜不及答。”换句话说:对不起,我是军人,只好以军礼接见你,不能跪拜还礼了, 请原谅。

行过了投降的典礼,正副元帅曹彬和潘美先自登上两只大船,很礼貌地请李后 主上船饮茶。由岸上到战船上的跳板,当然是独木板。李煜素来是养尊处优,平时 生活,哪里受过一点罪,今天忽然要他经过独木板上船,实在没有这个胆子,再三 排徊不敢踏上去。曹彬便命令左右的副官扶他上来。

曹彬的确是很仁厚,他招待李后主吃茶的时候,他问起李煜家庭的成员,知道 总共有三百多人,就替他准备一百条官船,给李煜三天时间,收拾财物,带着进京。 并吩咐他尽管多带些财物去,暗示我曹彬不要钱,可是到了京里,还是有人要钱的, 得准备送红包。然后放李煜这些人自己回去,连卫兵都不派一个跟着。其他将领们 很不放心,但曹彬并不在意。他说,放心!他连上船的木板都不敢走,生怕掉下水 去,可见他怕死得很,哪里会有逃跑的勇气。

曹彬知道有些人是靠不住的。等李煜走了,他吩咐副将潘美代理职务,表示自 己要暂时离开总司令部三天,把统率部队的责任交给他,并特别交代不许杀人犯军 纪。然后带了二百名亲信,在李后主的宫殿四周布防保卫,不许任何人闯进李煜的 宫中。自己则亲守在大门口,以防止下面的士兵们,以对待敌人的态度,进去危害 骚扰。第三天以后,李煜带了三百多人上了船,他才进宫去,查封了宫里的财物, 造册呈报给朝廷。

据宋人的笔记,另一面他的副司令曹翰,后来奉命攻打九江。打进了九江,纵 兵掳掠,还要屠城。而他自己却装了二十几船的财货宝物,悄悄地运回家乡去了。 与曹彬相较之下,就有天壤之别了。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将。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的后代也很好,孙女 做了宋仁宗的皇后,被誉为圣后;相传还有一个孙女成了神仙,便是道家《灵源大 道歌》的作者曹文逸真人。历史上仁厚的名将,当然不只曹彬一个,其他还有很多, 这里只是提出最有名的曹彬作例子。

这就是王者之师、仁义之师的风范。打仗时只要屈服了敌方的领导阶层就好, 而对老百姓则是慰问、关怀、救助,像及时雨一样,老百姓当然高兴。孟子说,像 这样的仁义之师,所有《尚书》上仲虺在诰文上记载,那时的老百姓天天盼望着仁 主到临,仁主来了,就有好日子过,就能离开水深火热的苦难。

孟子引用了《尚书》的话以后,又针对当时的情况对齐宣王说,现在燕国内政 那么紊乱,又虐待他的人民,你发兵去攻打燕国,这时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水深火热 的生活可以有所转机,他们将会有好日子过了,所以他们从家里拿出吃的喝的,高 高兴兴地招待你的部队。如果你反而杀了燕国的百姓,捆绑他们的子弟,拆毁他祭 祀祖先的宗庙,搬走他们贵重的宝物,使燕国的老百姓受到更深的痛苦,那怎么可 以呢?

至于国际上的观感与反应,你要知道,天下各国诸侯对你国势的强盛,本来就 畏惧三分,现在你打下燕国,得了加倍的土地,又不行仁政,各国诸侯为了自己的 安全,同时又有了口实,自然要联合起来攻打你了。这等于是你自己发动天下的兵 来讨伐自己。现在你只有赶快发布命令,释放俘虏,停止掳掠,再召集燕国的臣民 代表开一个会,替他们选出一个贤君来,然后班师凯旋。这样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 你的联合攻击。

仁义的实质与权谋

从历史的资料看,齐、燕的结怨,有两件事足以启发后人的睿思。

第一是,燕王哙传到昭王以后,燕国起来复仇。要复国仇,必须要内政修明, 力图强盛。而内政之修明,又以人才之争取为先。他第一个就采用了郭魄“千金市 马骨”的精神原则,广求人才,得到乐毅这一批贤能之士,一战连下齐国七十二城, 湔雪了国耻。

第二是,在那个时候,苏代曾对燕昭王说过这样一句话:“仁义者,自完之道 也,非进取之术也。”他认为仁义的精神和行为,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最高修养。 但是如果要想取得一国的政权,治理天下的百姓,仅仅讲究仁义的道理,是没有用 的。把苏代这个理论和孟子的话对照一下,则很可以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基本上, 仁义的思想和精神没有错,只是在方法上,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有所变通。

其实,苏代的话仍然不脱纵横家的论调,把仁义限制在个人的修养上。我们知 道,武王在起兵伐纣之前,曾经和姜太公商量过。据《太公金匾》的记载:“武王 问大公曰:殷已亡其三,今可代乎?太公曰: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谋 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非时而 生,是为妄成。故夏条可结,冬冰可释。时难得而可失也。”

周武王在准备起兵攻伐纣王之前,对姜太公说,现在殷纣王因为暴虐无道,已 经失去了他十分之三的国力、土地和人民,而且看来还会变本加厉,天下将更动乱, 百姓将更痛苦。现在是不是可以起兵,以革命行动,把殷纣的政权拿下来呢?

姜太公对武王说:据我所知道的,凡是知天——懂得天时、地利、人事等这些 客观因素和时代趋势的人,当势不利于自己,而无法实现理想时,他是不会怨天的。 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也能将人心比己心,以己心度人心,那么就不会轻易去责 怪别人了。所以处理一件事情,先把客观的因素衡量清楚,对别人的心理也了解了, 根据这些条件,作好周密的计划,然后按计划行事,一定会成功的。反过来,如果 不能把这些客观和主观的条件弄清楚,盲目地先做了再说,那就必然失败无疑。而 且,在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时机成熟,唾手可得的时候,你却迟疑不进,坐失良机, 这样不是太可惜吗?比如田里的稻子已经成熟了,而你不去收割,这就不对了。一 件事情,时机到了,大势所趋,由不得你,而你却偏偏不采取行动,这样是不会有 好结果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要如此,大事业更要注意。至于时机不到,或 者时机已过,却勉强去完成的,那是妄成,不会持久的。譬如夏天,枝叶茂盛,花 开之后,到了秋天,自然结果。等到严冬来临,则遍地冰雪,但是到了相当的时节, 又自然地春江水暖了。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时机,一个恰当的时机很难遇到,但却 很容易失掉。

鬻子也曾经有这样的话:“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谓之道,谓之仁。信而能和者, 帝王之器。”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名熊,著《子》三十篇,分一卷六篇。 他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为天下福祉所作的行政措施,就是最崇高的行为,也就是 所谓的仁道。能使全国上下安居乐业而心悦诚服,就是帝王之才。自己并不着意去 追求争取,而自然由他人拥戴,那么你便立了信。为天下民众除害,换言之,谁危 害天下人,你就除掉谁,这就是仁。如果顺天应人,自然获得权位,执政以后,全 国上下亲爱精诚,和睦相处,一旦有了外患侵凌,或内在的灾祸危难,则和衷共济, 同心协力。能做出这种政绩,那就真是为帝为王的材料了。

同样地,我们可以了解,孟子的赞成——至少是不反对齐宣王伐燕,并没有违 背他一向所主张的“仁义”思想。而仁义也不一定如后来所说的,只是完成个人美 好人格的修养而已。依照姜太公的说法,在客观条件的需要下,战争的手段可以完 成更崇高的目的,则不但不违背仁义,且合乎仁义。照鬻子的理论推衍,一场为天 下除害的战争,也就是仁道的伸张。

总之,孟子因为燕国老百姓生活于水深水热中,所以不反对齐国去攻伐,这并 不违义。他的论调。可以说和当年姜太公对武王所说的,是同一个方向。问题是齐 国之伐燕,没有做到如鬻子所说的那几个原则,也就非帝王之器了。事实上,基于 当时时代趋势等因素,孟子的思想并不像孔子那样宗周。因为历经七百多年来的中 央周室,实在已是一个扶不起来的破砂锅了。因此,只要有人能真正施行仁义,为 民造福,他便可辅之为王。

孟子在魏齐的外一章

孟子为什么不能得到齐宣王、梁惠王的深信和重任呢?这实在使人有“读兵书 而流泪,替古人担忧”之慨!为了解答历史上这一疑问,就不得不回来再综合研究 齐宣王与梁惠王一下了。

齐宣王的风格

战国末期的齐国,已非西周时代的!日齐国,也非东周初期的齐国,而是由田 完敬仲的后代,篡位而据为己有的新齐国。尤其从齐威王开始称王以来,齐国便成 了与秦、楚分庭抗礼而互相争霸的大国了。

齐威王死后,他的儿子辟疆继位,称宣王。据孟尝君的父亲靖郭君(田婴)的 门客齐貌辨的观察,说:“太子(指齐宣王)相不仁,过颐系视,若是者背反。” 由此而知齐宣王的相貌和个性的一斑。所谓“过颐”,便是方面大腮,满脸福相的 描述。也可以说是脑后见腮,不可往来,后有反骨的相貌。所谓“豕视”,便是像 猪看东西一样,表面很糊涂似的,而实际上,心中自有主张,很精明,而且不时偷 看到两旁的东西。所谓“不仁”,不是说他一点也没有仁慈的心肠,而是说他是个 不容易对付、不容易侍候的角色。

但事实上,齐宣王也可算是一个英明的主子,有他父亲威王慷慨雄豪的秉赋。 而且根据《孟子》的记述,他爽朗地承认有好勇、好货、好色的多种毛病,婉转地 推掉孟子的高论,也可以说是不凡的作风。

朝中文武多才士

在他亲政的初期,仍然任用邹忌为相,但却召回了被邹忌所排挤,而具有上将 之才的田忌为将,任命孙膑做元帅,一战而擒杀了魏国的名将庞涓,俘虏了魏惠王 的太子申,一举而震动国际,威加海内。

齐国,不但一跃而为当时国际上的政治大国,而且是赫赫的经济强国。

当此之际,齐宣王任命了重要的高级干部:

孟尝君(田文)继邹忌为相国。

礼遇高士颜囗、王斗;甚至间接优待鲁仲连等不世人物。

优容淳于髡的滑稽隽才。

他听了邹忌及王斗当面批评他,不肯起用人才的一番话,一下子便任用他们与 淳于髡等所推荐的一批人,而使得齐国大治。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齐臣)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 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 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先生王斗进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 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 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进谏。”

宣王忿然作色不说(通悦)。有间。

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谓土地人 民之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夫扌云(同陨)之,焉能有四焉。”

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 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王不好士。”

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王斗曰:“世无骐囗(马录)耳(良马之名),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 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尽毂(音斛,绉纱曰毅,纺丝而织之。) 也。”

王曰:“何谓也?”

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便,顺其所好。辟,避其所恶。)而 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日,不如爱尺毅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

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王斗这番说词,等于当面讽刺他的缺点,但齐宣王仍有雅量接受,不像秦汉以 后的帝王,动不动便加以“处士横议”,或“大不敬”的杀头罪名。

赞美词与利害关系

至于说到宣王不肯听信臣下的劝谏,在用人上。信任不专,或学非所用,用非 所长的事,大概不会错的。例如他前任相国邹忌的一番婉转譬喻,便是针对他这毛 病而说。

邹忌俯八尺有余,身体(日失)(日侧有光艳也)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 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 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明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答 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通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 寝(通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 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举)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 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去声)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与敌国 战胜于朝廷之内也,即政治作战胜利之意)。

贫贱骄人

虽然宣王有用人不专的毛病,却能面对颜斶的顶撞,公然改变盛怒之威, 愿执弟子之礼。最后,颜斶不受封而辞去,他又好像只能礼贤而不能真下士。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 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日‘斶前’,斶亦日‘王前’, 可乎?”

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 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

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曰:“有,昔者秦攻齐, 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家也)五十步而椎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 宣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锰。’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囗 (音巨。天上神兽,鹿头龙身。悬钟之木刻饰象之,因名曰囗。每十六钟共一囗。), 天下之士,皆为役处;辩知(智)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万物无 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 坚门间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 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 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 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也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 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 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日‘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 幸乐其名,而无其实德者也。

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 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差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杨功名于后世者, 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日‘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

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 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毅,是其贱之本与。’

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 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日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 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守,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 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专道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向, 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责,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命令)者王也,尽忠真言者(斤 蜀)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也。”

滑稽大师——淳于髡

另有淳于髡,完全不同于颜斶的作风,他运用滑稽的高调,对了齐宣王爽 朗的胃口。

他身为齐之赘婿,长不满六尺,而滑稽多辩,早为齐威王时代的左右宠臣。到 了宣王时代,也同样受到重用。他是个有心人,也见过孟子。与孟子的对话,下文 再谈。

有一次,在一天之内,他同时又推荐七个人,请齐宣王录用。宣王虽然觉得淳 于髡太过份了,但辩论一番之后,还是照样任用不误。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士于宣王。

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 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 (药名)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罩黍(山名)梁父(山名)之阴,则郗 (仰也)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 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而且在军事方面,当大家说不进去话的时候,如果淳于髡来个猪狗的趣味性比 喻,宣王就听进去,立刻放弃了原来的作战计划。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韩国有黑大名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髡(免名)者,海内之狡免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 (疲倦)于前,犬废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勤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又一次,齐宣王想征伐魏国,魏国派人暗中送礼给淳于髡,请他设法阻止。淳 于髡公然贪墨,受了礼物。齐宣王有密报,也知道了这回事,但经他滑稽解说,又 对了宣王的胃口,结果还是取消了作战计划。

齐俗伐魏,魏使人谓淳于髡曰:“齐欲伐魏,能解魏患,惟先生也。敝邑有宝 壁二双,文马二驷,请致之先生。”淳于髡曰:“诺!”

入说齐王曰:“楚,齐之仇敌也;魏,齐之与国也。夫代与国,使仇敌制其余 敝,名丑而实危,为王弗取也。”

齐王曰:“善!”乃不伐魏。

客谓齐王曰:“淳于髡言不伐魏者,受魏之壁马也。”

王以谓淳于髡曰:“闻先生受魏之壁马,有诸?”

曰:“有之。”

“然则先生之为寡人计之何如?”

淳于髡曰:“伐魏之事不便,魏虽刺髡,于王何益?若诚便,魏虽封髡,于王 何损?且夫王无伐与国之诽,魏无见亡之危,百姓无被兵之患,髡有璧马之宝,于 王何伤乎?”

齐宣王开战国养士之风

《史记》在《田完敬仲世家》中,述说齐宣王好养士,就好像开了一个议院或 参政院,也相当于现在的研究院。如云: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骄、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 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因此,促成相国孟尝君——田文跟着他学样,也喜好养士。甚至,孟尝君与齐 宣王还争相养士,大家熟知的冯援弹铰,毛遂自荐,以及鸡鸣狗盗之徒等,统称他 的门下,号称有食客三千之多。高明之士如鲁仲连,也是孟尝君的座上客。

由于齐宣王和孟尝君争相好客,而开创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此后,魏国有 信陵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都以好客养士号召,名动诸侯,而影响于 国际之间。

不过,养士的风尚,除非有魏文侯、齐宣王、燕昭王的环境、器度与见识,或 者还可以利多弊少。到了战国末期,自孟尝君、信陵君以后,其余大公子们的养士, 利弊就很难说了。甚至可说弊多于利。人与人间的交情,主客之间的感情,不是基 于利害关系的,实在不多。即如孟尝君晚年,被逐去齐,虽然经过冯讠爰设法,仕 魏、居薛,如狡兔之有三窟,但后来他重返故国后,再也不能恢复昔日的风光。那 些门客大都各奔前程,而孟尝君也由此勘破了人情世故。

孟尝君逐齐而复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君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 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孟尝君曰:、“然。”谭拾子曰:“事有 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不知。”

谭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 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 存故往,亡(通无)故去,愿君勿怨。”

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书所怨之人)削去之,不敢以为言。孟尝君既反,因 谢病,老于薛。

后来,赵国的大将廉颇,屈而再起,也曾有过孟尝君门下士同样翻版的情形。

特立独行于滔滔浊世的孟子

齐宣王时代,养士的风气是这样的盛行,而游说之士在齐国又这样的多,但总 是仰承君王的鼻息,或者相公的喜怒,而取得个人的富贵功名,以至于谋生而已。

像我们的亚圣孟老夫子一样,特别受到齐宣王的重视而处处待之以礼,确是异 乎寻常。无奈人情重利而轻高远,所以孟子教之以仁义之道,齐宣王不是不知道, 实在是做不到。这也是孟子所说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反过来说,孟子学孔子,毕竟成为千古歌颂的圣人,这也就是孟子知其不可为 而为之的行径。所以后来淳于髡替孟夫子难过,想要影响他改变作风。但孟子始终 特立独行,不愿曲学阿世。所以《孟子》全书所说的,都是古今不移的大经大法, 都是正面文章,他绝不肯说侧面的谀词。

像淳于髡,他便不同了。有一次,孟尝君的封邑薛国有难,齐宣王并不想出兵 相救。结果,淳于髡一片滑稽说词,又打动了齐宣王救薛的心思了。

孟尝君在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薛,而孟尝君令人礼貌而 亲郊迎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忧,文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 “敬闻命。”

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之,清庙必 危。故曰:薛不量力,而荆亦甚固。”

齐王和其颜色,曰:“讠喜,先君之庙在焉,疾兴兵救之。”颠蹶之请,望拜 之谒,虽得则薄矣。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人之急也。若自在隘窘之中,岂用 强力攻哉。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