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上海老字号迁京记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现今北京的一些着名老字号,其实原本是上海的,这一点,恐怕有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

  第一个五年规划(1953年~1957年)期间,北京市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迅速建起了众多大型国营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建立以后,急需管理和技术人员。上海和江南的一些老工业城市,援助北京来了大批工业技术人员。我是1958年进北京618厂当学徒工的。这个厂是“一五”期间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大型军工厂之一。我进厂时,厂里的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和一些厂级干部,大部分都是从上海、无锡等江南工厂援京来的。

  为了给来京安家落户的江南人提供生活方便,鉴于北京的服务业跟不上“一五”期间形势的发展,与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相称。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上海服务业支援北京,将上海的一些老字号名店陆续迁来北京。于是,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亲自到上海,动员上海的餐饮、服装、洗染、照相、美发等服务行业的着名企业,来北京安家落户。从1956年开始,上海服务业的老字号名店陆续大举迁京。创办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上海老正兴菜馆,以经营海味河鲜“上海本帮菜”,曾被誉为“饭店之王”。1956年,老正兴的30余位经验丰富的厨师、面点师和服务师进京,在前门大街开设了北京“老正兴饭庄”。1923年开业的上海老字号美味斋饭庄,也随即迁京落户于南城的菜市口。来自上海21家老字号服装店的200多名技术人员,来京后在王府井、前门、西四等繁华商业区,先后开设了“造寸”、“雷蒙”、“蓝天”、“鸿霞”、“波纬”、“金泰”、“万国”等时装店。上海普兰德洗染公司也来京在王府井大街开店。上海理发业的华新、紫罗兰、云裳和湘铭四家名店的100多位技师,伴随火车托运的烧水锅炉、理发转椅以及一应理发用具来到北京,在王府井东安市场北门的金鱼胡同开设了着名的“四联”理发馆。“一五”期间前后,上海迁京的名店还有义利食品公司、浦五房南味肉食品店、西单第一理发馆、中国照相馆、国泰照相馆、红都时装店及金星金笔厂等……

  上海众多的名店迁京,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一件大事。这些在牌匾上都标志着醒目的“上海迁京”4个字的名店,受到北京各界人士的追捧。尤其是那些援京来的上海人和江南人,从中找到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我们厂的上海师傅们,经常成群结伙地到“四联”去理发;到老正兴或美味斋“打牙祭”;到浦五房买南味秘制酱肉;到几家时装店做服装,再和这些店里的上海老乡们聊一聊,真是其乐无穷。我常听师傅们津津乐道这些上海名店,心中充满了好奇。有一次,我去逛东安市场内的旧书店,出了北门,正对四联理发馆。这时想起师傅们讲述的在这里理发如何“高级”、如何“享受”,突然心血来潮,想“奢侈”一回,就走进店内。店里已经有很多顾客在等候,新来的要先拿号,等待叫号。轮到我理发时,往那个据说是专门从美国进口的大皮转椅上一坐,真有些飘飘然的感觉。经过了一番洗头、理发、刮脸、吹风的“高级享受”,记得光毛巾就换了七八次,我交了8毛钱,容光焕发地走出店门。平时,我都是在厂里大澡堂子附设的理发室理发,每次5分钱。这次一下子花去了我一年多的理发费用,但总算体验到了上海名店的名不虚传。

  50多年过去了,当年援京的上海师傅们,早已融入了北京这个五湖四海人组成的大家庭。他们从“老上海”已经成了“老北京”。但他们为北京做出的贡献,将铭刻在北京经济发展的史册上。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民歌研究_民歌都是集体创作的吗?
下一篇:端午节习俗_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552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