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现当代·丁玲】文坛分庭抗礼,一生才高心高
作者:未知 (不详) 收藏

 

在铁凝这一代女作家,包括王安忆以及更早的张洁等,之前,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当中,实际上只有一个女人曾经做到跟男人在文坛分庭抗礼,只有一个女人一度从风头上盖过了男人。这唯一的女人,就是丁玲。

如日中天的女作家

延安时期,论创作的艺术质地,论作为作家在文艺界的影响和分量,她恐怕都是实际上的第一人,而且不仅仅是作为“女”作家。到1949年后,共和国文学最初的五六年,她的声望倘不用“如日中天”,则不足形容。

1953年,东德派作家代表团来华,到丁玲领导的文学讲习所访问。讲习所秘书长田间为此悬挂了四位中国作家相片,这四个人是:鲁迅、郭沫若、茅盾、丁玲。鲁郭茅之后紧跟着就是丁玲,别人看了无法不触目惊心。

翌年,周扬为团长,丁玲、老舍为团员组成中国作家代表团,到苏联出席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其间他们去苏联文学馆参观,看见馆内也悬挂了四位中国作家照片,也是鲁迅、郭沫若、茅盾、丁玲!同样的照片,同样的排列,出现在文讲所跟出现在苏联文学馆,含义和分量差得太远。这一回,仿佛不容辩驳地具有“公认”性质——国际的公认。

再细细品味一下,四人当中,鲁郭茅基本或主要是作为“五四”那时代的新文学代表人物,走出“五四”的之后的文学新阶段,受“国际公认”的作家实际上只有丁玲一个人。对此,两位同行者的内心感受可想而知。这真是难堪到无法表达的滋味。

1955年以前,丁玲所给予别人的,常常就是这种滋味,它为后来发生的一切蓄足了能量。这个女人心高气傲、嫉恶如仇、精神强大。

才高心高,女性全无女儿态

新文学以来,女性作家即为一道醒目的风景。20世纪上半叶,我们在其中次第看到了“四杰”: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这四人个性迥异,风格截然。冰心文雅、善良、博爱,绝对正派,她将这种品性一直保持到生命终头——从文章到做人。萧红,极度感性、细腻,充满灵气,像一个精灵,她是“四杰”里最富天才气质的人。张爱玲,混和了现代大都市的新锐和旧式的贵族的高卓与孤傲,她远离了人流,却对生活看得最透。

那么丁玲呢?

大器,大气,这是谁都没有而她独有的气质。说到技巧,丁玲很高,但其他人尤其萧红和张爱玲也不弱,甚至更强。明显在于笔力。丁玲的笔力,遒劲、浩大、坚实、强烈、辛辣。她很女性,然而绝无一丝女儿态。惯常的或者说由男性文化长期调驯出来的女儿态,无论思想主题还是言语口吻,冰、萧、张都有一些,唯一没有的是丁玲。

这是一个奇女子与生俱来的格调,并非30年代“革命”了以后,或在延安聆听了《讲话》以后才发生的转变。至今我仍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她身上的基本气质“很不中国”。

她的语言,来自性情,绝不来自临摹或者追逐。这是一个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对社会对人性对生活负有重大责任的人。她的写作,不存在缺少现实针对性的问题,相反——在我看来——可能恰恰缺少一点点与现实的距离,增加一点点距离,她的作品也许就更悲悯宽厚,她的处世乃至遭遇也许就稍见裕和;然而困惑是,倘如此丁玲就不再是丁玲。记住,这个女人心高气傲、嫉恶如仇、精神强大。

她的个性,不单毫无温良恭顺、俯首低回的传统的中国女儿态,连传统中国男人所擅长的虚与委蛇的心态和行径,也被排斥和蔑视。她原本是不懂得掩饰自己的。长久以来,她谈吐畅快,举止豪放,笑怒随意。她生命中的苦主之一刘白羽,这样描述1937年第一次见丁玲时的印象:“丁玲披了一件黄呢子日本军大衣,她笑得那样爽朗,酣畅,明亮。”这笑声,也会出现在某些头脑简单的人身上,但丁玲不是;丁玲如此,主要是极其自信,对自己的才华和内心极为骄傲。

自信、骄傲,甚至达到那样的程度:不把任何权贵放在心中,以为凭手中一枝笔,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分享到:
上一篇:【现当代·吴仪】人民心中最漂亮的“小女子”
下一篇:【现当代·余光中】不要因政治而牺牲五千年文化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54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