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年中国因明学研究概况(3) - 古典文学知识3

历史今天:1945年4月28日 新四军阜宁大捷
  1. 国学
  2. 古典小说故事
  3. 历史故事
  4. 古典文学知识3

百年中国因明学研究概况(3)



  6.关于因明的过失论

  早在30年代,由太虚大师主编的《海潮音》文库《佛家论理学》专集中收有多篇文章,论诤因明的似能立过失。近年来,沈剑英《佛家逻辑》中的“误难论”“堕负论”则是集大成者。

  (三)因明义理之论诤

  1.关于三支式的逻辑本质

  一种意见认为,三支推理式的特点是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是最大限度的类比论证。

  一种认为的归纳推理,属于“内籀之术”。

  一种认为是属于表达过程的类比,实际上是归纳与演绎连用的省略式。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论证形式。

  2.关于三支式与三段论的比较

  一种意见认为三支式与三段论有本质的区别,三段论中的三个命题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包容因明喻支中喻依,并认为亚里士多德逻辑的重点是推理,因明的重点是证明。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因明三支与逻辑三段论的结构主要在前提和结论的次序上不同,其实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支相相当于小前提,说得确切一些,相当于中词,喻相当于大前提。

  最近,亦有学者认为,在阿含经中的“知”、“处”、“喻”已经是一种三段论法。

  3.关于因三相与言三支的关系

  一种看法认为二者是一一对应的,甚至认为二者无区别。

  另一种观点认为三支是“言”,三相是“义”,义显于言,但二者又不完全等同,第二相与同喻体不等。同喻体是因后二相联合证明,而非第二相所独力证明的。

  4.关于因后二相是否等值

  一种观点认为,从逻辑上看,后二相是等值的,故可以二省其一。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第二相只是M 0,第三相是M 0,两者并不等值。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后二相在逻辑上等值,而在佛理上并不等同,前者是诠表,而后者唯止滥,二者不可互相替代。也有人认为陈那因三相中后二相不等值,到法称才等值,故而在法称因明不同、异喻才可单独立式。

  5.关于九句因的始创

  有人提出九句因为尼夜耶后学所创,或认为直接由足目创立。吕澂则以为:“唯陈那《因轮》、《理门》广辩其相,以理推证,应创自彼”。

  6.关于在法与法相互差别

  吕澂考证了藏本《入论》,认为只能由能别去差别有法,而不是如《大疏》所言的[相互差别]。

  熊十力即认为“此中所谓二互差别者,本就体义相对,而明其互相限制”。

  7.[四似]何以列入:“二悟”

  一种意见认为,从论者的目的而言,“四似”也是为了开悟他人,故而列入“二悟”,这叫做“从本为论”。

  另种意见则认为“四似”是指过失论而非指过失本身,故可达到启悟。

  8.关于“全分”与“一分”

  有人以为,因明中的全分、一分,同形式逻辑所讲的命题的全称、特称,实质上完全相同。

  大多数学者已明确,全分、一分非量说,指的只是立论者和敌论者对宗因是全部还是一部分极成的问题。

  9.关于法称的因明改革

  有学者认为,法称使因后二相等值,简化了三支论式,取消了不共不定和相违决定的过失。

  相反的意见则认为,在陈那因明中后二相即已等值,法称的改革只是使同、异喻单独立式,而在支式次序上并无改变,也没有“因喻合一”而删略喻支,并在实际上仍然保留了不共不定过失。

  10.关于同、异品除宗有法

  一种观点认为,同、异品除宗有法避免了循环论证。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同、异品之间外延互补,故宗有法不可能同时被删除在同、异品之外,三支式中隐含着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悖论。

  此外,关于因明中是否为佛家逻辑,关于宗因双同双异,关于能立的含义、有体与无体、表诠与遮诠、因的四相违过失等也有不少新见。

  四、因明的比较逻辑研究

  中国古代本来就有名辩逻辑,自唐代又传入印度因明,近代又译入西方逻辑,从而成为世界三大逻辑的汇合点,比较逻辑的研究也成为近代中国因明的主要内容之一。

  早在1902年,梁启超在其《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即把先秦名辩学说与印度因明、希腊逻辑加以比较。

  1909年,章太炎在《原名》中对三大逻辑起源的论式作了具体的比较,认为:“大秦”(古希腊、罗马)与墨子者,其量皆先喻体后宗。先喻体者,无所容喻依,斯其短于因明立量者常则也。看来,章太炎对因明论式是很推崇的。

  1916年,谢蒙在其《佛教论理学》第三章“因明学与论理学之比较”中提出,西洋论理学“仅就形式分肯定、否定,而不问其内容意义之如何”,而因明三支作法“则有形式与内容之区别,分有体无体”显然更为完善。

  1922年,太虚在《因明概论》第四章第三节,“因明与逻辑之比较”中,从形式与性质上进行了分析,指出“逻辑仅此考理之法式,因明兼立言之规则”,逻辑用假拟演绎断案,因明用实证解决问题,“逻辑(指三段论)非如因明已含有归纳方法”,“逻辑非如因明之注重立论过失”等等。

  1931年,陈望道在其《因明学概略》一书中,对三支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作了六点区分,认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三段论法是思维的法式,三支作法是辩论的法式。”

  1936年,虞愚在其《因明学》一书的附录〈墨家论理学的新体系〉一文中,从知识论、论辩术、逻辑论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墨经》中的“小故”就是因明中的因支,“大故”则相当于因明的喻体。把弥尔五法与因三相以及《墨经》中的“同”、“异”范畴作比较。该文尽管有些观点尚可商榷,但从总体上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对三大逻辑起源的比较研究,其功不可没。

  1938年出版的陈大齐《因明大疏蠡测》是更为系统地用西方逻辑(主要是形式逻辑)来分析因明义理的力作,成为近代中国因明研究中逻辑学派的代表作。

  1981年出版的石村《因明述要》也对三支式和三段论作了比较。

  这方面的论文也甚多,如巫寿康的博士论文《〈因明正理门论〉的研究》第六章“三支论式和三段论的比较研究”,张忠义的《试论因明的三支论式》,拙作《墨辩与因明的逻辑比较》等。1989年出版的杨百顺《比较逻辑史》一书可以说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

  五、对国际因明研究成果的译介

  20世纪是国际因明研究成果灿烂的时代。陈那、法称以及法称后学的因明著作几乎全部译成英、日、法、俄等文本。日本继续在因明研究领域中领先,著名的学者有宇井伯寿、山口益、宫坂宥胜、北川秀则、中村元、服部正明、梶山雄一、末木刚博等。欧美佛学中的现代学派和苏俄的列宁格勒学派有中也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学者,如俄国的彻尔巴茨基,意大利的杜齐,英国的孔茨、凯斯、郎德尔,德国的恩·斯腾克尔纳·马蒂勒尔,美国的齐思贻等。在印度本土也出现了许多学者,如威提布萨那、阿得利雅等。百年来,经过中国学者的努力,其中不少成果已为学界所了解和吸收,择要介绍如下:

  (一)对日本学者著述的译介

  1928年,商务印书馆印行了日僧风潭的《因明论疏瑞源记》8卷。此著是对窥基《大疏》的诠释,其中包含了极丰富的汉传因明史料。

  1906年,由胡茂如译出了日本大西祝的《论理学》,其中第二篇专述因明,又分十章,分别介绍了因明史、论式、因三相、合作法与离作法,八门二悟、六因说、七因明等内容,是全面介绍因明义理的一部译著。

  1962年,张春波译出了日本梶山雄一的《印度逻辑学的基本性质》,这是关于正理派逻辑的一篇专论,对于了解因明的思想渊源,颇有启迪。

  孙中原侧重于对末木刚博学说的译介。1983年,他与杜岫石合译了末木刚博的《现代逻辑学问题》,该书中的“印度逻辑学”专篇分别介绍了数论派的“遍充”思想,《遮罗迦本集》的五支作法,《正理经》的逻辑和新因明逻辑。1989年,又译出了末木刚博《东方的合理思想》中的〈新因明的逻辑〉,《佛教的比较思想研究》中的〈因明的谬误论〉。前一文介绍了陈那的三支作法、因三相、九句因、并汇总了北川秀则、中村元等各家之说。后一篇侧重分析了因明的似能立过失,综合了齐思贻、杉原丈夫、林彦明、宇井伯寿、北川秀则等多家之说,并用数理符号式对因明33种似能立过失作了逻辑分析。

  如前所述,沈剑英从宫坂宥胜的日文本转译了了足目《正理经》,1992年他又译出了宇井伯寿的〈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入正理论〉与欧洲及印度的学者二文。

  (二)对印度学者著述的译介

  1936年,杨国宾译出了印度学者阿得利雅的《印度论理学纲要》,该书共12章,对因明、正理和印度各派逻辑思想作了简明而又全面的介绍。

  1958年,虞愚把威提布萨那《印度逻辑史》中关于《正理滴论》的一节译成中文,取名为《法称〈逻辑一滴〉的分析》。

  1981年,周文英著有《印度逻辑史稿》166其中第四章[中古逻辑学派]是专题介绍印度因明的。

  1989年,王镛、段涓合译了M·切迦罗伐尔蒂的《孟加拉和密拉提新正理的历史》。167

  此外,黄宝生、郭良鉴合译了德·恰托巴底亚的《印度哲学》,其中也有因明的内容。

  (三)对欧美学者著述的译介

  1962年,虞愚译出了苏联学者彻尔巴茨基《佛家逻辑》第一卷的第一部分[真实与知识]。

  1989年,巫白慧译出了杜齐《论弥勒无著学说的若干方面》一书中的3、、4、5章,取名为《论初期佛教逻辑及其有关文献》

  1998年,宋立道译出彻尔巴斯基的《佛家逻辑》全书,由商务印馆出版。

  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对国际因明研究有所译介,但从总体上看,这种译介还是比较零散,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外学术交流,以开阔我们的眼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20世纪的中国因明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代的中国,可以说是印度因明、汉传因明、藏传因明这三大学术传统的交融点。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典藏为因明的复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尽管宋、元以来,汉传因明在中国几成绝学,近代中国的因明研究起步较迟,但我们仍然在许多方面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例如,以汉传因明的研习中,出现了吕澂、陈大齐、沈剑英等一批大师,对唐疏及其义理有特别深入的研究。在藏传量论方面,不但已经译出了主要的藏人因明自著,而且开始尝试用现代科学来阐发其义理。对于新古因明、藏汉因明、陈那与法称因明也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而且特别注重逻辑分析,以达到古为今用的借鉴目的。

  无需讳言,与现代国际因明研究的先进水平相比,在某些领域内我们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例如,我国保存有极其丰富的法称及其后学因明著作的藏译本,其中许多已无梵文原本,成为极珍贵的孤本。目前,其中有许多已被译成了英、德、日文本,而汉译者却仍是廖如孤星。又如,迄今为止,对因明义理的分析大多仍停留在传统佛学和经典形式逻辑的范围内,用现代数理工具和现代科学方法来进行新的阐发的工作还只是起步。

  因明学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应当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整理与研究。本文仅就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因明研究的成果作了一个初步的概括,为因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份资料,以期抛砖引玉,使因明学的研究能在中国更上一层楼。注册香港公司 www.11company.com概况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