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13,徐州—兴平元年
作者:常彦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兴平元年或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两年前,曾经大乱中国的董卓被部下刺杀身亡,一片混战之后,在这一年的三月,西凉军的后继者李傕的部将郭汜、樊稠等在长安南郊的长平观击毙了刘范(刘焉长子,时为左中郎将)、种劭(曾历任凉州刺史、益州刺史)后彻底战胜了盘踞在关中的军阀马腾、韩遂,从而完全控制了东汉的中央政府。同年六月,第十四个州——雍州在凉州的基础上成立。

  和司隶改朝换代的同时,当年关东联军的主将、雄踞三州的袁术在匡亭被袁绍的部将曹操击溃,从而流亡到了扬州,原先在中州的地盘分别落入了曹操和张济的手中。

  这时,顺应着天下的巨变,向来平静的东海之国——徐州也要迎接新的时代了,不过,对于徐州的平民百姓来说,用“噩梦”更可以来形容吧。

  去年,初平四年,秋,挟匡亭大胜余威的曹操打着替父报仇的旗号从定陶出发向徐州进兵。曹操当然不是单纯的为了替父报仇而动武的(不过,这一方面的原因也有,但绝非主因),实际上,这次军事行动是袁绍战略的一部分(袁绍派大将朱灵率领三营人马参加了这次战役——详见《徐晃传》——其实,当时袁绍和曹操的关系就如同现在美国和英国的关系一般)。当时,袁绍的最大敌人是公孙瓒。袁绍的野心很大,他想当皇帝(和他的异母弟一样,不过,他比袁术头脑清醒的多,他打算统一天下后再当皇帝),要当皇帝首先就是巩固后方,也就是河北,然后才能南下,一举而天下定。这时,除了袁绍,公孙瓒同样也具备统一河北的实力。白马将军不但拥有幽州,从北面向袁绍施压,还拥有青州从东面威胁袁绍。同时,由于二袁的激烈矛盾,公孙瓒还联合了袁术,在南面包围袁绍。陶谦为了自身的安全也参加了公孙瓒、袁术的联盟,从而,在曹操击溃袁术以前,袁绍、曹操被公孙瓒几乎合围,情势危急!初平二、三年之交,公孙瓒从青州的平原出发,会合渤海太守、堂弟公孙范的军队,自东向西进攻冀州。在广宗界桥(当时横跨清河的著名大桥,知名度有点像今天的南京长江大桥)以南二十里,他们遭遇了袁绍军先锋麴(呵呵,这个字现在被简化成“曲”,以前和“曲”可是毫无瓜葛的)义的抵抗,麴义以区区八百步兵和一千弩兵大破公孙瓒至少三万步兵和至少一万铁骑,并斩杀了公孙瓒的爱将严纲,攻破了公孙瓒的界桥大营!(怀疑麴义会奋迅和连弩,笑!总之,如果英雄记的记载属实,那么麴义绝对可以上三国名将榜了,个人以为他和张辽在军事作战方面在一个档次,比徐晃高!koei给他的武力一般是80出头,这次引入了统率力,不知道是多少?)公孙瓒的界桥大败,使袁绍在冀州的政权得以巩固,第二年,曹操在匡亭大败袁术的侵略军后,袁绍、曹操扫除了东北、南方的威胁,开始转守为功。他们的第一站就是公孙瓒同盟的软肋——徐州。

  徐州“殷富,户口百万”(见《先主传》),在中原大乱的时候得以偏安,“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见《后汉书?陶谦传》)。州牧陶谦是扬州丹阳人,生于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早年没什么名气,到了五十岁后,靠着全国上下不断的叛乱,才在政治上有了一席之地。关于他的为人,我不好做出评价,因为史料的相对缺乏,不过,他在当上徐州牧后,从家乡带去的丹阳兵及其将领的在徐州的恶劣表现却相对有那么几处。就举曹操的例子吧。不管曹操的老爸曹嵩是怎么死的,有一点可以肯定,是钱财惹的祸。负责徐州防务的主要就是陶谦的丹阳兵(丹阳兵的利害可以参见《诸葛恪传》),他们作战骁勇可是纪律却不怎么样,可是陶谦对这些老乡却是“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在下以为,这个用以解释《后汉书?陶谦传》比较合理),采用放任的态度,这些兵匪自然就胆大妄为了。徐州豪族之一的赵昱对此显然以别驾从事(关于别驾的地位,我已经在以前说过了,这里略提一下,刘备定川自领益州牧后以孔明为别驾)的身份向陶谦进行过多次指出,陶谦不理他,而且把他丢到了广陵,虽然是外放,其实是在陶谦的另一亲信将领丹阳佛教徒笮融的统辖之下。这个笮融虽是释门弟子,可一点慈悲样也没有,在总督徐南三郡(彭城、下邳、广陵)时干尽坏事,当地土豪因为迫于其军事压力,敢怒而不敢违(事实上,陶谦任职时,当地豪族也有反抗的,比如彭城相薛礼,因为不堪丹阳兵的压迫起兵造反,结果被陶谦打败,迁入江南的秣陵)。好了,回到曹嵩的话题上。曹嵩被杀其实不是偶然的,因为徐州的丹阳兵为非作歹惯了。那么,会不会是陶谦指示的呢?我看,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尽管陶谦和曹操是敌对势力,可陶谦并没有直接向曹操开战,而且当时公孙瓒的势力大减,对于陶谦来说,要想保命(他当然不可能是曹操的对手)应该和曹操暂时保持不战的外交关系,所以,对于曹嵩被杀,陶谦没有直接责任,不过,间接责任他是要负担的,不是他平日的姑息养奸,那些丹阳兵哪里会那么张狂!对于那么有背景的曹嵩(打狗也要看主人呢!)他们也敢杀人抢劫,对于那些立身远不如曹嵩的当地豪族来说,他们还会顾忌什么呢?总之,陶谦在徐州的统治基本上属于丹阳外来阶层专制当地豪族的状况,这个时候,离兴平元年的到来还有三个月的时候,积累着重重内部矛盾的徐州迎来了汉末又一批入侵者——曹操,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来了。

   

  徐州——兴平元年(中)

  在继续写之前,我想说一下我所采用的史料,其实不过是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晋书而已,这几部书的差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们所载的具体的时间日程有时会不太一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一般采用三国志的,仅仅是因为它成书最早的缘故。好了,继续。

  初平四年六月,在下邳,豪族阙宣造反(这条史料并见于三国志纪传、后汉书纪传,应该说这是事实),徐州牧陶谦非但没有出兵平乱(下邳属徐州,是老陶的分内之事),反而与他“合从”,到后来耍阴谋,杀了阙宣,“并其众”。陶谦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兵么?阙宣造反时,手下不过数千人,玩三9的都知道,数千人的兵力是什么概念,但是,这数千人在当时,至少对陶谦来说是有一定的诱惑力的。刘备从青州赶来救援陶谦时,也不过带了数千人马,后来,老陶把刘备从公孙瓒手里“买断”,也就用了四千丹阳兵。值得一提的是,韦昭的吴书记载了一件颇有争议的事情。就在曹操出兵徐州前,汉帝曾向陶谦发出罢兵诏文,被陶谦很有礼貌地拒绝了。现在,先假定诏文事件确有其事:韦昭认为诏文是在曹操的授意下作成的,原因是老曹“畏其强”,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早在1500多年前就被裴先生给否定掉了,理由当然更充分——当时汉帝在长安凉州军阀手中,曹操还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看来,韦哥是搞糊涂了;既然裴先生把他记在了三国志注里面,说明老裴对这件事也是难以确定的;老陈没记,可能是王沈本来就没记吧(陈寿的三国志,是简略出了名的,而且参考的史料也很有限,看看他的原著蜀书吧);现在说说我的看法——首先,诏文事件我是很怀疑它的真实性的(吴书中有多处对曹操进行过恶意诽谤),如果它是真的,那么,很可能是这样,朝廷让陶谦解除武装是因为陶谦和叛逆阙宣同流合污(不过,我还是怀疑诏文事件的真实性,陶谦的部分回文居然和建安十五年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有几分神似!?)。当然,从最后陶谦杀了阙宣来看,不管当初他俩的关系究竟如何,在此之后,陶谦在舆论上仍然可以做一个大忠臣……

  按照武帝纪的说法,初平四年秋天兖徐的战事还是陶谦引起的,是陶谦先攻入了兖州的泰山南部,并且对任城进行了抢劫。对于新官上任、又逢刚胜袁术士气大盛的曹操来说当然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立即予以还击。和与袁术的反侵略战不同,这次,曹操把侵略者赶出兖州后并没有回师,可能父仇,也可能是垂涎于徐州,不过更可能是袁绍的战略需要,曹操进入了徐州,成了侵略军(我想谈谈我的看法,上个星期,我认为曹操之所以进攻徐州,徐州的富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我认为,曹操进攻徐州首先是配合袁绍的战略需要——进攻徐州后,作为盟友,公孙瓒的青州军也参加了保卫徐州的战斗,袁绍在河北的形势变得非常宽松,以至于可以妥善地处理冀州的内部矛盾{界桥的大英雄麴义就是在此期间被清洗的},其次是报杀父之仇,至于徐州本身的诱惑几乎谈不上,否则曹操是不会采用屠城的)。

  曹操在徐州几乎没有碰到什么硬仗,很快就把陶谦逼进了徐州城——东海郡的郯城。这一年的年底,公孙瓒的援军到了,第二年(兴平元年)春天,曹操撤兵,不过,个人以为,这是因为兵粮用尽——到了夏天,曹操因为粮食问题在一生中最危急的关头竟然“罢吏兵新募者”,可见军粮在当时的重要性了。

  兴平元年夏天,不过隔了个把月,曹操在整顿军备后再一次攻入了徐州,这次,军势比上次更猛,杀人也杀的更多,据说“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还把徐州的取虑、雎陵、夏丘等五座城池夷为平地(不过,后汉书的记载好像也太夸张了些),陶谦自知不免,“欲走归丹阳”。

  这次,为什么公孙瓒不再派人来帮了?其实,这时,陶谦和公孙瓒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全是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刘备,随着刘备的到来,徐州的局势要开始真正动荡起来了……

   

   

   

  徐州——兴平元年(下之上)

  兴平元年夏天,曹操再次率军攻徐,规模超过了第一次徐州讨伐战,与此相反,陶谦和几个月前相比却少了得力援军的帮忙:盟友公孙瓒不发兵了。为什么?其实这是陶谦自找的。

  初平四年秋天曹操第一次讨伐徐州时,公孙瓒派他所署的青州刺史田楷前去救援,田楷还带上了公孙瓒的“客将”刘备。刘备一到徐州,就和陶谦打得火热。陶谦看中的是刘备的“将”——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陈寿评语),陶谦的丹阳系将领主要用于和徐州土著对抗(而且他们的能力也远不及外敌曹操),老陶正好可以依靠刘备来抵御兖州侵略军;刘备看中陶谦的,是他的丹阳兵——刘备初到徐州时大约有数千人马,不过,大多是些“饥民”,其中还有“幽州乌丸杂胡骑”(当时,少数民族部队虽然相对精锐些,但对于领导他们的汉人将军来说却一直要为这些胡骑的忠诚性担忧),这对于枭雄之志的刘备来说显然很不够,这时陶谦给了他四千丹阳兵(刘备对于丹阳兵应该不会很陌生,中平末年他就跟随何进的都尉毌丘简南下招募过丹阳兵)——表面上是盟友间的兵力调动,实际上,这是陶谦在笼络刘备——当刘备看到那么多的属于自己的士兵时,“遂去楷归谦”(见《先主传》):这其实也很符合刘备枭雄的为人(请参见本帖拙作“枭雄刘备”一文)——归附陶谦后,刘备不但可以使自己的军事力量翻倍,还可以从诸侯的诸侯(田楷)的诸侯升级到诸侯的诸侯,而且,当他觉察到徐州内部的种种隐像和暮年垂死的陶谦(63岁的他在汉末算得高寿了,半年后的病逝会让人有连死神也眷顾刘备的错觉),一种野心家天生的投机心理此时恐怕也在刘备的脑中分泌出了新诸侯的幻影……总之,刘备背叛了对己厚恩的公孙瓒(战乱的年代里恐怕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生存吧……在下忿忿不平的是,这样的人在老罗笔下居然成了……)。田楷对此当然是很不满意的,所以,第二次徐州讨伐战,陶谦无法获得青州盟军的支援也是很自然的。有些网友认为公孙瓒不出兵是因为自顾不暇,这很牵强。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公孙瓒吧。

  公孙瓒大败的界桥之战发生在两年前初平三年的春天,界桥大战虽是河北争夺战的关键战役,却不是决定性的。在界桥战败后的公孙瓒随即取得了巨马水大胜,并且南下至青州的平原,再次打通了青州和幽州的道路,他的手下大将田楷也坐镇齐国临淄作了名副其实的青州刺史,实际上完成了界桥之战战胜的战略目的——刘备也参加了这次南征,抵达青州后以别部司马的身份“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袁绍当然对此不能坐视,和田楷连续作战两年之久(初平三年、初平四年),以至于青州东部“野无青草”,最后,袁绍派长子袁谭担任前线总指挥并青州刺史,这才打败了田楷,不过田楷并没有把青州丢掉,只是双方停火而已(袁谭拿下青州要到建安元年,那时的青州刺史已经是孔融了——顺便说一下,孔融于初平元年担任北海相,兴平二年被刘备向朝廷举荐为青州刺史,他属于中立军阀,效忠于朝廷),也就是说,初平四年秋和兴平元年对青州来说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说有,那只能说形势更加好了,因为和袁绍的正面交火停止了。这时,公孙瓒在幽州也过上了最好的日子,他于初平四年冬天打败了幽州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刘虞,在事业上达到巅峰。——种种迹象表明,田楷(或者说公孙瓒)对于第二次徐州之难的视而不见并非出于兵力的不济,如果把它归为盟友间的不合,或者索性两者解除了盟约似乎更为合理。当然,田楷也不会趁机向陶谦发难,因为刘备在公孙瓒的军中身份特殊——刘备严格来说不是公孙瓒的部将(就好像孙坚之于袁术),用“客将”(是我杜撰的,如果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我就改口)的话比较符合当时刘备在公孙瓒军中的实际情况:三国时期,部将的家小一般扣留在主君的手中,这可以被大量的史料所证明,而“客将”的家小是带在身边的——所以,既然是客将,背叛也就不必要那么认真对待了,不过还是要有所表示以显抗议,那就是断绝同盟关系(至少暂时来说)。

  或许有人会说,会不会是这样,是公孙瓒派刘备到陶谦军中去的,给陶谦帮忙,所以,既然如此,田楷也就不必再来了。在下认为这种可能很小,首先,它违背史书(先主传)的记载;其次,在归附陶谦后,陶谦任命刘备为豫州刺史,屯兵小沛(小沛就是豫州沛国的沛县,当时,沛国的首府是相县,如果直称沛,大家就会把它和相县搞混),如果刘备是友军驻徐(即名义上还是公孙瓒的部队),那么这项任命应该出自公孙瓒(当时是前将军、易侯,并节制幽州刺史段训,身份极高)或田楷(青州刺史的身份也够格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陶谦;还有,后来,刘备出任徐州刺史实际上是获得袁绍支持的(这个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说明);另外,在刘备出任徐州刺史后他是独立的,和田楷完全不同,刘备在担任徐州刺史后事实上就和袁绍结盟了——虽然我没有看到公孙瓒在青州的力量是如何消失的史料,但是我可以推测,刘备在其间采用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兴平二年正是公孙瓒在北方遭受幽州刘虞残部和袁绍冀州部队围剿、惨败的时候(鲍丘一役才是最终使白马将军彻底战败的决定性会战),田楷奉命北上救驾,刘备以徐州刺史的身份推荐中立的孔融担任新的青州刺史,这个举动无疑使公孙瓒雪上加霜……

   

   

   

  徐州——兴平元年(下之下)

  兴平元年夏天,曹操击破了“屯郯东”想要“要(半路拦截)太祖”的曹豹、刘备军,占领了郯城西面的屏障襄贲(“郯东”恐为郯西之误),徐州的州治郯城岌岌可危(注意,三国演义里的徐州城是指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彭城成为“徐州”是西晋时的事了),这时,曹操的后方出问题了——在兖州部分土豪的支持下,吕布被迎立为兖州牧,一时曹操的阵脚大乱,不得不退出了徐州战场。

  因为以后还要说吕布,这里不妨把他简略介绍一下。吕布在初平三年四月辛巳(廿三日)杀董卓,同年六月戊午(初一日)被李傕率领的凉州军赶出了长安。可能是因为当时袁术还占有司隶的东部,在各关东大军阀中离长安最近,所以吕布最初想要投靠的是袁术,但被袁术拒绝。于是他北上投靠了袁绍。在吕布的帮助下,袁绍扫平了作乱冀西的张燕的黑山军(这使得袁绍的主力得以专心对付公孙瓒)。在利用完了吕布后,袁绍想把吕布给做了,于是吕布南下投靠了河内太守、老乡张杨(为什么当初没有直接投靠他呢?本来就是顺路么?我以为是吕布当时可能还有些瞧不起张杨——毕竟自己是温侯,张杨不过是个太守)。按我现有的史料推断,吕布当时没有从冀西直接南下河内,而是绕道从兖州的东郡,我想,这很有可能是袁绍在冀、司边境布下了追兵,防止吕布南逃,他没有在冀、兖边境设兵士因为兖州是曹操的地盘,而曹操是服从于自己的。但是,袁绍没有想到,当时,曹操正在兖东和陶谦作战,兖西的军政权交给了和袁绍有宿愿的张邈,张邈显然没有按着袁绍的意思做,给吕布放行。很快,前方曹操节节获胜的战报传来,张邈非常害怕曹操回来后迫于袁绍的压力把自己杀了,所以联合起当时部分反曹操的兖州土豪(如陈宫等)迎立吕布造反(从三国志来看,曹操和张邈的关系很不错,可张邈最终还是造反,我认为,以张邈为代表的部分兖州豪族反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绍,可见在当时,曹操不过是袁绍的附庸,如果仔细体会一下陈寿写的张邈传是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暂时搁下吕布,我们回头再来看徐州。

  在侥幸地逃脱劫难后,陶谦终于还是逃不出死神的魔爪,在曹操退兵后不久,他就病死了,徐州内部的矛盾将随着陶谦的去世而更加恶化……

  对于刘备,我已经说了,陶谦之所以邀请他归属自己完全是因为抵御外敌的需要,这时,外敌已除,陶谦也要开始防备起刘备来了。陶谦对刘备一开始就有戒心,刘备到州后,他没有把他安放在州内做太守,而是把他推到了豫州,让他做豫州刺史,镇守在豫、徐边境的小沛,这固然有让刘备看门的意思,可更多的恐怕是据其于州门之外(后来吕布取徐州后对刘备亦是如此)。不过陶谦却没有想到自己那么快就死了……

  子承父业是当时的常规,可陶谦死后他的儿子们却没有那么幸运,关键是他们的老爸没把后事交待给有用的人。

  我已经说了,陶谦用以治理徐州的资本是他的丹阳兵,可丹阳兵在这位老乡的纵容下在徐州纪律很不好,州内的土豪已经很看不惯了。这时,陶谦的死使他们感到机会来了……这时他们马上看上了小沛的刘备,凭着糜竺的假传遗命,刘备当上了徐州牧。丹阳的将领对此是非常不满的,但由于和刘备联合后,徐州土豪的实力显著上升,而经过两次徐州保卫战的消耗,丹阳兵的实力严重受损,以至于和一年前相比,徐州的军事状况发生了逆转,丹阳兵已经不能控制徐州土豪了,在万般无奈下,丹阳兵们投降了刘备。

  刘备能够顺利地成为新任徐州牧除了徐州土豪的拥戴外,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袁绍的认可——刘备实在是个很可怕的人,他的敌人往往会突然成为他的朋友,这种情况几乎充满了刘备的一生——当时,以糜竺、陈登为代表的徐州豪族派使者向袁绍请示刘备的任命,袁绍立即答应,事实上,刘备的徐州牧如果没有袁绍的认可是不可能当上的。袁绍让刘备当徐州牧也是有道理的,陶谦死后,重心转到东部的袁术立刻自称徐州伯——我相信徐州此时除了有拥戴刘备的人还一定有拥戴袁术的(不过没有拥戴丹阳系的)——刘备做了徐州牧后可以邦他抵挡袁术,而后来刘备也做到了这一点。刘备取得徐州当然是刘备的胜利,可更是袁绍的胜利,在兴平元年结束前,虽然袁绍的重要伙伴曹操受到兖州部分豪族的挑战,可他的势力已经通过刘备伸到了江淮一带……

分享到:
上一篇:12,说孙策
下一篇:14,白马将军公孙瓒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89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