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战例点评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胡鱼弟子黄白逐一评论了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姜太公辅佐文王,归附的诸侯越来越多;武王即位,引军到达孟津,八百个诸侯率军前来助战。可是,武王和姜太公仍认为灭纣的时机不成熟,又率军撤回。后来,纣王杀王子比干及大臣,众叛亲离,于是武王率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士兵四万五千人,加上诸侯的兵车四千辆来到商都朝歌的郊外牧野,迎战纣王七十万军队。伐纣前,武王占卜,不吉,及开战时诸侯们害怕,只姜太公主张立即进攻。他带领一百名勇士率先冲入敌营,武王随后掩杀,结果大获全胜,建立周朝。

  (姜太公的怀诸侯、赢人心的战略,以及他的抓住时机的能力和果敢的勇气,成为他成功的关键。)

  ·春秋时,虞、虢为邻国,相互支援,晋献公欲灭之,但苦无良策。大夫荀息出计,献宝玉、良马给虞公,借路去打虢国。虞公果然贪财中计。晋军灭虢后,回道在虞都暂息,骗虞公出去打猎,然后暗中偷袭,灭了虞国。

  (这是著名的唇亡齿寒、假道灭虢的故事,此计可施于弱国,不可施于强国。请看下列故事。)

  ·魏文侯欲借赵国之路去打中山,赵肃侯想拒绝,赵刻劝谏道:“如果魏国打不下中山,魏必疲弱;如果打下了中山,表面上魏国得利,实际上他无法把中山带回,受益的将是我国,所以应当让魏国军队通过。但如果满脸喜色地答应,魏王必然怀疑,会停止行动的。故大王应表现出不大情愿的样子答应。”赵肃侯采纳,果然弱魏而得中山。

  (赵肃侯假手于敌,不战而胜,此乃老子说的“用人之力”。)

  ·晋国欲灭西北方的仇由国,但是那儿山路崎岖,兵马战车无法通行。于是,晋之智伯心生一计,铸造一个巨大的乐钟赠与仇由。仇由高兴,下令拓宽山路,搬运乐钟。待道路宽敞了,智伯率军消灭了仇由。

  (此乃口蜜腹剑之计谋也。)

  ·郑桓公欲袭击郐国,但惧其文武。他列出郐国大臣名单,筑起高坛,将名单埋在坛下,杀鸡宰牛,对天盟誓:若他们反郐,将把郐国的土地全部分给他们,并封官加爵。郐国君王知道后,杀死名单中的全部大臣。结果,郑桓公乘虚而入。

  (郑桓公借刀杀人,用心太险恶了!)

  ·赵简子包围了卫国,城中万箭齐射,他用大盾作掩护,躲在安全地方。晋国士兵不顾进军鼓点,纷纷败退。赵简子叹道:“唉,我国士兵衰微至此!”烛过脱掉盔甲说:“这是主公您的错!怎么能说士兵衰微呢?先王献公并吞十七国,使三十国臣服,靠的是晋国人民;惠公残暴,致使秦军侵入,深入到了距都城17里的地方,也是靠晋国人民守住了;文公城濮之战,五次大败楚军,成为天下霸主,靠的还是晋国人民。如今您做得不好,并不是士兵的过错。”赵简子听罢,马上丢掉大盾,冲到阵前,再次下令击鼓,终获大胜。

  (身先士卒,才能百战百胜。赵简子赞扬道:“烛过的一番话胜过千辆兵车呀!”)

  ·郑武公想吞并胡国,于是把女儿嫁给其国王,弄得国王花天酒地,不理朝政。郑大夫关其思建议攻打胡国,郑武公阴沉着脸,问他:“你不知道我是胡君的岳丈吗?”关其思还争辩说:“国之大事不可徇私情!”武公厉声道:“住口!你是想陷我于不仁不义吗?拉出去,斩首!”关其思被杀的消息传到胡国,国王对岳丈更加信赖,放松了边防。后来,郑武公突然率军进攻胡国,轻易地将其划入了郑国的版图。

  (政客是不讲仁义道德的,在中国尤为如此。郑武公自己就解释说:嫁女是为了刺探情报,杀关其思是为了迷惑胡君。可怜关其思,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

  ·齐鲁对阵,齐将鲍叔牙凭着兵力的优势,擂鼓向鲁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鲁庄公害怕,想马上擂鼓发起反击,可原为隐士的智囊曹刿阻止道:“且慢,现在还不是时候。”传令偃旗息鼓,严阵以待。齐军的第一次冲锋没有奏效,又发起第二次冲锋,鲁军仍然岿然不动,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心想:鲁军吃了败仗,一定是害怕,不敢迎战。于是,下令发起第三次冲锋。曹刿这时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反击了!”庄公一声令下,战鼓如雷,鲁军杀向已经疲惫不堪的齐军,大获全胜。

  (鲁庄公曾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敌人第三次鼓声才出击呢?曹刿答:“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晋文公攻“原”,与士兵约定十日而返。可是十日到了,原仍没有攻下,晋文公只得下令退兵。这时从城里逃出来的敌兵说:“再过三日,原城的人就会自动投降了。”群臣也劝谏道:“敌人已弹尽粮绝,再坚持几天,如何?”文公说:“我已与士兵约定十天返回,若不撤退,岂不失信于人。为了得到原而失信于人,我不为也!”文公退兵后,原城的人听说他如此守信,纷纷投降;卫国听说文公重信义,也降服了。

  (孔子说:文公攻原而得卫,是因为他守信义。盖乎中国守信的人太少了,如尾生之守信,反为后人所耻。)

  ·城濮之战,晋文公听有人唱歌道“拔草栽秧”,感到不祥,犹豫不决。大臣子犯说:“我们怕什么?晋国北边有山,南边有河,即使打败了,也可以自保。”文公听后精神大振,率军打败了楚国。之后,秦晋联军又包围了楚军,联军暗中派人到城墙附近挖了一个洞,内灌牛血,放上盟誓。由于天色已黑,城上的士兵隐约看见后误认为楚军有人通敌,城内谣言不胫而走。楚军纷纷投降。

  (兵不厌诈,此为一例。)

  ·晋军包围了临淄城,在城外烧杀抢掠。齐灵公害怕,想逃走,被太子光拦住。太子说:“您观察敌军,他们的目的只是想骚扰一下,不久就会撤退的,请君王忍耐一下。”齐君仍想走,太子把马的缰绳砍断,使他走不了。果然,很快晋军撤走了。

  (孙子兵法中有32种敌情观察法,太子光亦是善于观察的能手。)

  ·秦晋对阵,秦屡败。一次,秦穆公又率大军分坐数百艘战船,渡过黄河,来报仇雪恨。秦大将孟明视下令烧毁所有的战船,穆公连忙制止道:“烧毁了战船,我们怎么回去呀?”孟明视道:“用兵以士气为先。我军屡次被晋军打败,本来士气不高,现在烧毁战船,就是要告诉三军将士,有来无回,必须振作士气。这在兵法上叫置之死地而后生!”秦兵见战船被焚,果然誓死以战,大克晋军。

  (孟明视焚舟破釜,背水一战,为韩信之师。)

  ·吴楚之战,楚军败北,溃于清发,正四处收集船只欲渡河。吴军欲穷追,夫概制止道:“困兽犹斗,不可追之太急。不如等他们有半数人上船了、其他人也争相逃命时再出击,便可稳操胜券。”如此,果然大败楚军,大将军也被射死。

  (孙子兵法说:“围师必阙(留下缺口)”,又说:“半渡而击之”,此战乃最好的诠释。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这些军事智慧在城邦列国的古希腊却闻所未闻。)

  ·燕国联合其他诸国攻打齐国,一下子攻下了七十余城,只剩莒和即墨。即墨守将田单一方面以黄金千镒派使者去燕,约定投降事宜;另一方面他弄来一千头牛,身披红布,牛角上绑上尖刀,牛尾上涂上油脂。然后点火开城,群牛负痛狂奔,五千壮士随后掩杀,收复了国土。

  (田单火牛阵复齐,是借动物之力的先例。中国智慧往往在于一个“借”字。)

  ·田单坚守即墨时,放风出去说:齐国人最怕俘虏后被割鼻子,如果把割了鼻子的俘虏放在队伍前头,齐人会怯战;燕人知道后,果真照办。齐人见敌人如此残酷,死也不投降,拼力守城。田单又放风说:齐国人最怕挖掉祖坟,如果祖坟被挖,齐人会泄气的;燕人果真挖开城外的祖坟,烧骨示众。结果,齐人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大败燕军。

  (制造谣言,使敌上当,可见奇效!)

  ·齐景公任命出身低微的司马穰苴为将军,出身名门的庄贾为督军,庄贾傲慢无礼。一次,司马向庄贾交代:“明日正午在此集合!”司马穰苴准备了日晷、漏刻,到正午庄贾未到,黄昏时才姗姗来迟。司马氏大怒,斩庄贾于营门前。全军震骇,莫不听命于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杀庄贾,与孙子练兵的故事一样有名。他说明只有号令齐一,军威整肃,才能克敌制胜。)

  ·越王勾践会稽之败,含垢忍辱。但他卧薪尝胆,重新振作,发奋图强,他抚慰老弱伤残,鼓励生育,发展生产,让年轻人日夜操练武艺。十年后,有人提出复仇,可勾践说还需十年。又过十年,他终于大破吴军,报仇雪恨。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就是中国的忍耐复仇的哲学,用于国尚可,用于家族、个人复仇,则造成中国式的世代怨仇、没完没了的状况。上一代是亲人、兄弟、名人,吵架了,下一代仍记着仇,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怒目而视。当代这种例子很多。)

  ·晋国先轸联合秦、齐、宋,攻打楚国,他将联军分为上、中、下三军。下军的战马都蒙上虎皮,进攻楚之弱旅右军,结果,右军的战马受惊吓,惊慌逃窜;接着,先轸让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充当中军,假装败退,又让一些士兵拖着树枝,扬起灰尘,好象是败逃。楚之左军看到晋军逃遁,便拼命来追。先轸指挥中军拦腰杀过去,大败楚军。

  (先轸善于狐假虎威,运筹帷幄。)

  ·楚庄王想攻打陈国,于是派间谍去刺探陈国的国情。间谍回报:“陈国不可攻伐。陈国城高沟深,储备丰富。”楚庄王听后却满意地说:“那么,陈国可以攻伐!陈国有亡国之兆,人小但储备丰富,说明赋敛繁重;国小但城高沟深,说明民力疲惫。”于是楚国起兵,一举攻下了齐国。

  (这是从曲中见直,从不利中见利。)

  ·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交锋,不分胜负。勾践让三百名死囚,袒胸露臂,把明晃晃的大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向吴军阵地走去。在仅距对方十米远的地方,囚犯们全部横刀割下了自己的脑袋。吴兵正目瞪口呆,大为惊愕之时,越军冲杀过来,把吴军打得大败。吴王阖闾也受了重伤,在败逃中死去。

  (越王以血淋淋的场面出奇制胜,也算是中国人的奇智吧!)

  ·越国趁吴国大旱之际,发兵攻吴,两军在笠泽(吴凇江)隔江对峙。勾践于主力之外,派出左右两路小部队,在夜间鸣鼓呐喊,进行佯攻;吴王夫差调兵遣将,两路迎战。此时,勾践却率主力于薄弱地带潜行渡江成功,一举击败了吴军。

  (分兵用诈,声东击西,大智也。)

  ·孙膑与庞涓同师鬼谷子,同窗数载结为兄弟。但因孙膑的才智超人,所以受到庞涓的嫉恨。数年后庞涓到魏国当了军师,适时鬼谷子的好友墨子向魏惠王极力推荐孙膑。于是魏王命庞涓修书遣使迎接他的同学。可是到魏国后,庞涓在魏王面前百般诬陷孙膑,魏王终于勃然大怒,将孙膑交由庞涓处置,庞涓叫人剔去孙膑的两块膝盖骨。孙膑装疯,才保得性命。齐威王听说此事后,命令客卿淳于髡,带着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去到魏国,以秘计帮助孙膑回到了齐国。孙膑从此辅佐威王,以围魏救赵之计大败庞涓;以增兵减灶之计诱敌深入,终将庞涓射死于马陵道。

  (孙膑计高一筹。)

  ·楚将庄率步兵要夺回被秦将司马错占领的黔中郡,越过桃花源、夷望溪,与秦军的战车部队遭遇。突然,秦军一匹战马受惊,战车狂奔,由于山路狭窄,车与车之间乱撞乱碰,有的车掉入悬崖,有的翻进河流,有的人被踩死,秦军一片混乱。庄乘机夹攻,大败秦军。

  (战车部队不宜在狭路作战,看来秦将忽视了地利的因素。)

  ·楚成王在城濮之战失败后,先立商臣为太子,后又想立子职。商臣抢先发动政变,擒住父亲。楚成王想拖延时日,等待救援,请求儿子给他吃平生最爱吃的熊掌再死,儿子不允,成王自缢而亡。原来,做成熊掌要经多道程序,要化三天时间。

  (这是著名的“请食熊掌”的故事。聪明的中国人都诡计多端,哪会上当!)

  ·赵国将军赵奢将君王赏赐都分给部下,平常他也总拿东西给朋友士卒吃,因此将士团结一心。秦军攻打閼与,廉颇都认为没救了,可赵奢率军救援,击退了秦军。

  (与士卒同甘共苦,才能使用士卒,赵奢是懂得士兵心理学的。可惜其子赵括志大才疏,于长平一战,葬送了赵国。)

  ·秦将白起封武安君,立下赫赫战功,也杀人无数。他进攻韩、魏,杀24万人;华阳之战,斩13万人,把2万人赶到黄河里淹死。长平之战,坑杀赵括的士卒40万。后来,在进攻邯郸时白起与秦王意见不合,拒绝出兵,被贬黜,被迫自杀。

  (在人治社会,不善谋身者,功高更难免一死。)

  ·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国包围,弹尽粮绝,人们易子而食。平原君将自己的粮食和财产全部散给饥民,然后把老百姓和宫女们编成军队,并组成敢死队三千人,向秦军发起进攻。这时,楚、魏的援军也赶到了,秦军不得不迅速撤除了包围。

  (平原君以敢死队获胜,说明老弱妇女也可用,关键是将领的组织手段。)

  ·商鞅率兵攻魏,给魏军统帅公子卬送去一封信,称:“我俩是老朋友,今相会于战场,不忍残杀;不如我们当面订立盟约,和平相处,以安秦、魏之民。”公子不知是计,与商鞅会面,正宴饮时被抓起来。然后,商鞅派一个长得像公子的人率兵乘车回到魏军驻扎的吴城。城上的士兵见是公子,便打开了城门。秦军乘机杀入,大败魏军,魏国被迫割让了大片领土。

  (中国人认为,只要获胜,可以不择手段!人际关系中也如此。)

  ·秦王迫不得已令大将王翦出马,率六十万大军攻楚。王翦为了让秦王放心于他领重兵在外,无称王之心,临行前他故意请求秦王赏赐他良田美宅。军队到达函谷关时又派人向秦王催索。

  (王翦深刻地了解君王的本性,他想尽法子表明自己胸无大志,这样才能避免兵多受疑、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危险局面的发生。)

  ·汉飞将军李广率百余骑巡逻时遭遇匈奴骑兵千乘,他不但不畏缩,反而往前下马解鞍不走。敌人派来一骑打探虚实,被李广射杀。李广又让士兵纵马长卧。匈奴人以为是诱兵之计,遂撤走。

  (运用心理战,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匈奴人怎么斗得过华夏民族?)

  ·汉时李陵追击匈奴,北出千余里,杀敌万余骑。但由于粮草供应不上,他被匈奴八万大军包围;匈奴单于利用上风,在草原上放火。李陵先将周围的枯草烧光,以反击火攻。但最终李陵全军覆没,向匈奴投降了。单于很欣赏李陵的家世和才干,把女儿嫁给了他。

  (火攻与反击火攻,这是中国军事谋略研究的重点,未闻西方人在这方面有很多论述。)

  ·三国时,曹操与袁术交兵,旷日持久,军粮不足。曹操召来典仓史王垕,令他以小斗付粮以解燃眉之急。不久,士卒因为口粮不足,都怨声载道。这时,曹操把王垕召来,“借”他的头。随后,把他的头挂在军营中,对士卒们说:“王垕竟然胆敢克扣军粮,现已查实,把他斩了。”士卒不知其情,怨声消失。曹操也终于等到了救援的粮草。

  (曹操真乃奸雄,胸有韬略,只是其人残忍,不足取。)

  ·曹操打败袁术、袁绍后,袁绍的两个儿子逃到辽东太守公孙康处避难。有人主张魏军应乘势追杀,可曹操说:不久,公孙康就会杀掉二袁来取悦于我。曹操退兵,果然公孙康献上了人头。

  (曹操能掐会算,阴谋诡计在古代属于一流。)

  ·前秦百万大军进攻东晋,而晋军仅八万。东晋宰相谢安任命侄子谢玄为前锋,其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迎战敌人。晋军的刘牢之率兵在洛间猛攻秦军,致使敌人溃不成军,争渡淮河逃命,淹死一万五千人。后来,晋军下战表,表示秦军如欲速决,可后退一步,让晋军渡过淝水,进行决战。秦王苻坚认为:我军人多势众,后退一步无妨。谁知秦军一退,本来就厌战的士兵纷纷逃命,自相践踏,加上饥寒交迫、晋军进攻,秦军十死八九。苻坚也死于乱军之中。战报来到,谢安正与人下棋,只淡然地与客人说了一句:“小儿辈,遂已破贼。”仍对弈不停。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谢安风流,后世留名。中国人欣赏喜怒不形于色,暗藏韬略。)

  ·唐时李靖攻打南梁,直捣江陵,在城外缴获了大量船只。他命令将船舶放入江中,让它们顺流而下。敌人的援军看到弃船,以为江陵已经失守,不再轻易前进。这样,江陵城弹尽粮绝,最终投降。

  (李靖是善于用计的典范。)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的部将令狐潮包围了雍丘城,守将张巡令扎一千多个草人,披上黑衣,晚上吊下城墙,被乱箭齐射。张巡赚得几十万支箭。然后,他让五百名敢死队员吊下城墙,令狐潮以为又是草人,不再射箭;敢死队员冲向令狐潮的军营,大败敌军。

  (虚虚实实,以假乱真,无中生有,此乃典型的中国人的计谋。)

  ·唐时,张巡与尹子奇对阵。张巡无法辨认出谁是尹氏,便让士兵削尖麦杆当箭射。敌方中箭的都非常高兴,以为张巡部队的箭用完了,纷纷去报告尹子奇。于是,张巡认出了谁是主将,一箭射中尹的左眼。

  (此乃擒贼擒王也。)

  ·唐末,卢龙节度使李可举的部将刘恭仁带兵挖地道钻进易州城,与李可举里应外合,占领了易州城。败退的守将河中节度使王处存命令三千士兵都披上羊皮,入夜,爬着向易州城靠近。守城的李可举的士兵见一大群羊来了,跑去抓羊,被突然袭击,易州城又回到了王处存的手中。

  (机中藏机,智外有智!)

  ·宋时,毕再遇与金兵对阵,欲后撤。他在阵地上留下旗帜,将羊儿倒悬起来,使其前蹄位于鼓上,羊动而击鼓,金人数日不敢前进。又一次,毕再遇把用香料煮好的黑豆洒在阵地上,前往挑战,然后假装败退,敌人来追。敌战马闻到豆子的香味,便不再向前,任凭鞭打,只顾低头吃豆子;这时,毕再遇乘机反攻,大获全胜。

  (悬羊击鼓,金蝉脱壳;迷惑敌人,以计获胜。)

  ·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把大船连在一起,如崇山峻岭一般威武;朱元璋船小,难以胜敌。朱的部将郭兴提出火攻之计:扎草人,灌火药,放在船上;顺风疾行,逼近敌船,点火而攻。朱元璋依计而行,果然烧死、淹死敌军过半。不久,陈友谅在九江口的战斗中也被射死。

  (此计与周瑜、诸葛亮的赤壁火攻计如出一辙。)

  ·金太祖称帝后,辽国皇帝耶律延禧率七十万大军讨伐。太祖为激励将士,在女真族部落首领会上,从腰间拔出佩剑,在自己脸上划出道道血痕,然后仰天痛哭道:“我当初起兵,就是为不受契丹人的欺凌。如今,辽国来攻,要想生存,只有两条路:一是上下一心,誓死抗敌,二是杀了我全家,前去请求辽国皇帝的宽恕。”各首领见太祖血泪横流,都嚎啕大哭,慷慨激昂,表示要血战到底,绝不投降。依靠这种哀兵必胜的勇气,金太祖终于以少胜多,大败辽军。

  (鼓舞士气,乃治军之第一着。)

  ·刘邦进入关中时,为防止雍王章邯的进攻,而且麻痹项羽,他烧毁了从关中到汉中的栈道。后来,韩信准备东征,他先派兵修复栈道,假装要从老路杀回,然后他率兵抄小路暗度陈仓,发起突袭,一举平定三秦。

  (奇正相生,出奇制胜。)

  ·楚军的范增足智多谋,陈平欲离间项羽与范增。一天,他捏造一位自称是范增侄子的人物,写了一封信,信中称赞刘邦是仁德之君,请叔父放心等。这封信专等范增不在时送给军营守门者。守门者误以为是重要情报,直接送给了项羽。项羽看后怀疑范增与刘邦有暗中往来。第二年,项羽的使者来到汉营,陈平先让侍者端上美酒佳肴招待,后来又撤回,换上粗菜淡饭。声称:原以为使者是范增派来的,没想到是项羽的听差。使者回到楚营后,据实报告了项羽。项羽于是对范增暗中勾结刘邦深信不疑,最终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破裂。

  (离间计得逞,不战而胜。)

  ·几经奋战,刘邦占领了洛阳一带。某日,一位名叫董公的绅士拦住了刘邦的马,并且进言道:“大事往往办不成的原因之一,便是由于师出无名。因此,想制服敌人,首先得明确敌人的罪名。当初,楚怀王为大家共举为义帝,项羽却杀害了他;大王您可为义帝披麻戴孝,率领部队,联合诸侯,以讨伐叛逆的名义征讨项羽便可。”刘邦觉得有理,遂令士兵穿上孝服,开始名正言顺地讨伐杀死君王的西楚霸王。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信仰皇帝,因此要借为君王报仇的名义成就大事。)

  ·东汉时,云中太守廉范抗击匈奴。一次,汉军人少,被敌兵包围。廉范设计一种十字形火炬,三头点火,一头让士兵都拿着,夜间分散开去。匈奴人一看,那么多的亮点,便以为汉军的援兵到了,下令撤退。廉范乘机发起进攻,打得匈奴人仓惶逃窜,从此不敢再进犯云中了。

  (树上开花,形成虚势,迷惑敌人,这也是36计之一。)

  ·黄巾军围困都昌,孔融欲搬救兵,但无法出城。太史慈想了一个办法,他带领俩个弓箭手,打开城门,骑马直冲出去。黄巾军以为三人是来挑战,立即遣人迎战;但太史慈等人却来到一个堑壕中,三人一本正经地练起了射箭,练完就回城去;第二天,又如法炮制,黄巾军有的站起来观看,又的干脆躺着不动。到了第三天,太史慈又带着两人出城,黄巾军以为他们还是练箭,便不理他们;谁知太史慈等人突然快马加鞭,冲出了包围圈。等黄巾军反应过来,太史慈已跑远了。

  (此乃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北宋末,方腊起义,率兵攻打杭州。他派一支部队作疑兵,自钱唐江顺水而下,引诱官兵主力;然后他率大部队走山路,乘天黑在馒头山亮起万支火把;士兵又个个手拿一面铜镜,在火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守城的官兵在夜间看不清,吓得瑟瑟发抖,以为鬼神来到,纷纷逃窜。方腊很快占领了杭州城。

  (这也是以奇制胜!)

  ·宋时,狄青与西夏军对垒,他一反常规,改变钲鼓信号,规定:钲鼓一响则停止进攻,二响就佯装败退,钲鼓一停便杀向敌人。两军交战之后,西夏兵见宋军闻钲鼓而后退,都以为宋军胆怯,大笑不止。随着钲鼓一停,突然宋军杀声震天地冲锋而来,西夏兵毫无戒备,慌了手脚,夺路而逃,被杀死、践踏死伤者无数。

  (违反常规,此为出奇之一着。)

  ·北宋王朝苟且偷生,不敢触怒辽国。雄州守将李允想了一个“庙”计,在辽人的眼皮底下修建堡垒。他先造了一个香炉,放在庙中,不派人守卫,不久便被人盗走。然后他四处张榜,捉拿盗贼。同时宣布说:庙中器物常常被盗,为保护庙宇,非得筑围墙围起来不可。这样,他征调民力,修好了围墙,成为一座坚固的堡垒。

  (瞒天过海,混水摸鱼。)

  ·辽军20万人马攻打河北之遂城,宋朝守将杨延昭以3千人御敌,坚持了一个多月。一天,突然寒潮来到,气温骤降,滴水成冰。杨延昭连夜命人挑水浇城,把个城墙浇了个透湿,第二天成了冰墙。辽军无法攀登,只好撤退;杨延昭打开城门,率骑兵追击,辽军仓惶而逃。

  (利用天时、地利,无有不胜!)

  ·宋时山西巡检郭进被手下的一名军校进京向宋太祖赵匡胤控告,但经查实,所控为诬陷,太祖就把军校交给郭进处置。郭对军校说:“你既然有胆量诬告我,那我就先不杀你,而是派你上前线杀敌,如果你立了功,我会上表推荐你,否则,你就自尽吧!”军校死处逢生,高兴不已,便带兵勇敢作战,屡立战功。郭进也不食言,向朝廷为他请功,并提拔了他。

  (郭进提拔诬陷过自己的人,这种胸怀宽阔的中国人是很少的。)

  ·燕王朱棣准备反叛,谋士道衍献计:在燕邸僻静处筑起高墙,在里面练兵、制造武器;又让人在燕邸里养许多鸭、鹅、鸡之类,嘈杂无比,以掩盖操练声和打击声,躲过惠帝所派的探子的视线。此计果然成功。随后,朱棣谋反起兵,夺得帝位,成为明成祖。

  (成者为王,败者为贼,唯实力取胜。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中国人对之深信不疑。)

  ·王阳明得知宁王谋反,便率军直捣其老巢南昌。此时宁王正在攻打安庆,急忙回兵,双方在鄱阳湖遭遇。宁王势盛,王阳明开始败退,但他心生一计,在船上竖起一块大木牌,上写:“宁王已擒,我军将士勿乱杀无辜。”宁王的士兵见此,以为统帅真的被抓了,斗志立衰,纷纷逃命。王阳明乘机追杀,才真的抓住了宁王。

  (擒贼擒王,兵不厌诈。)

  ·明末,李自成决定先取关中,再攻山西,然后直逼北京。在潼关,明朝的兵部尚书孙传庭扼住了险要地势,制造了3万辆“火车”,迎战起义军。李自成避实击虚,诱敌深入,假装败逃,双方主力一直跑到河南临汝一带又遭遇了。李自成围而不战,断敌粮草,孙传庭才感到不妙,亲自率军运送粮草。主帅离营,明军人心涣散;李自成乘机进攻,获得全胜。后来,起义军克潼关,孙传庭被杀。

  (李自成亦颇有计谋。)

  ·清时,英海军陆战队在义律的率领下登陆澳门。林则徐接受一个马夫的献计:命人给马灌进麻醉药,让英人夺去。果然,英军突然发现有几百匹马正在吃草后,欣喜若狂,抢马骑行。马走了一阵后纷纷倒下,英国士兵都栽倒在地。这时,中国义勇枪炮齐发,打得义律等损兵折将,仓惶逃窜。

  (单个的外国人肯定斗不过中国人。)

  ·太平军将领康天福驻守河南虞城时,另一将领钱贵成通敌,与敌约定:我在半夜放火烧城门,然后,你们杀进来。等到半夜,果然火势大作,康天福认定这是叛逆所为。于是,下令将计就计,添加柴木,将火烧大,使清军无法进入城门。这样,虞城得以保全。

  (康天福随机应变,借火拒敌,真不愧为聪明的中国人!)

  黄白道:中国人乃世界最聪明之民族,其智谋无穷,其兵法多变,鬼神莫测,令人望洋兴叹!只是阴谋诡计也太多,我辈不知将死于何人之手?走进何处陷阱?中于哪个机关?

分享到:
上一篇:战略战术
下一篇:谋略中国论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79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