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诸葛亮谋略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弟子司马良撰文论述诸葛亮谋略及其缺失。文曰:

  诸葛亮自从27岁出山,辅佐刘备,重整汉室,到54岁时病逝五丈原,一直掌握着蜀汉大权,实际上处于决策的中心地位。他多谋善断,谨慎廉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后人的称赞;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也反映了诸葛亮谋略的缺失。

  

   一、战略为先

  

  诸葛亮在长达十年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居生涯中博览诸子百家之书,“观其大略”,吸取精华,为他后来的从政打下了良好的学识、修养的基础。在《论诸子》一文中,诸葛亮写道:“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王;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也”。可见,诸葛亮善于思考,并不人云亦云。与之同时,诸葛亮还密切关注现实政治,因此,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他提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性主张《隆中对》,并且,在后来的军事、政治生旅中他一以贯之,坚决地加以实行。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因此,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只有站稳脚跟,占领要地,趁虚发展,才能生存下去。诸葛亮继续分析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至不能守”,“益州塞险,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而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故而夺取荆州,进军四川乃为最佳之选择。为此,必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实行“联吴抗曹”之战略。后来,虽然局势几经反复,但诸葛亮始终坚持这一既定的方针。如孙权称帝时,许多人认为应显示正义,断绝往来,可诸葛亮说:如果绝其盟好,会使“北贼得计”,所以,不可为“匹夫之为忿者也”。但是,刘备、关羽并不领会丞相之意,决意要与吴开战,结果不仅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而且大大地削弱了蜀汉的实力,使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最终无法实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立即遣使结亲,修复吴蜀联盟。

  

   二、严刑治蜀

  

  诸葛亮治国,把严明法纪、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他主持制定了法典《蜀科》和“训励臣子”的八条、七戒、六恐、五惧。诸葛亮执法,有罪必罚,不避亲疏,开诚布公,所以,不为人嫉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因犯法被处以重刑,可陈寿仍然称赞诸葛亮法纪之严明;中都护署府事李严和长水校尉廖立因违法乱纪被罢官流放,当听到诸葛亮去世的噩耗时,仍然痛哭流涕。不过,也有人对“刑法峻急”表示不满,法正对刘备说,应当“缓刑驰禁,以慰其望”,诸葛亮作《答法正书》,自我辩护道:“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中官民“专权自恣”,所以,不重刑,国家就没有权威。还有人说,刘璋善于以恩惠收买人,令百姓怀念;可诸葛亮针锋相对地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对于治军,他也抱着同样的态度,注重建立法纪严明的军队。诸葛亮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所以应当“法令明,赏罚信”。

  经过诸葛亮的大力整治,蜀汉出现了“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罚,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局面。但是,诸葛亮严刑治蜀也显示出他拘于法家之术,不善养恩的缺点。

  

  

   三、求全责备

  

  诸葛亮本来是十分重视选拔人才的。他在《将苑》中提出,考察人才有七个方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他还指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诸葛亮还具体地提出贤才的标准:“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官吏应当“忠”、“直”、“勤”、“谨”,“奉职循理”。循此标准,他提拔了姜维等一批“忠直之士”。然而,诸葛亮的人才大多为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循吏,而对有胆有识、有棱有角、有开拓精神的人才诸葛亮则往往求全责备,“察之密,待之严”,弃而不用,造成“无以自全而或见弃”,“加意收录,而固不任之”,特别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后继无人的局面。

  诸葛亮之对待魏延就是典型的一例。史书称赞魏延“谋略出众”,“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数有战功”,名声显赫,威震敌国,然而他性情高傲,不苟合于人,官员见他“皆避下之”。对于这样一个人才,诸葛亮不是大胆使用,帮助他克服缺点,而是从拒绝接受他的正确主张,如北伐曹魏时屡次否决他的分兵进击的建议,发展到弃其人不用,如街亭之战情愿用言过其实的马谡;再进一步发展到听信孙权的挑拨离间,怀疑魏延谋反,默许杨仪、姜维等人在自己死后置之于死地。仍然期望担当北伐重任的一代名将魏延就这样蒙冤被斩。

  再者,诸葛亮一生勤勉谨慎,事必躬亲,特别是受托孤之命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对他人则不放手使用,往往代替包办,这也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开拓型人才的成长。史书载,诸葛亮“罚二十以上必躬览焉”,甚至于“躬自校簿书”,弄得“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流汗竟日”。主簿杨喁曾进谏,力言各司其职、上下不相侵的道理,还引用邴吉、陈平不问细事的例子,说明贤臣不必每事躬亲,可是,诸葛亮听后,并不以为然。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一生大智大谋,治蜀有方,但功亏一篑,后继乏人,终至国灭人亡,岂不令人涕泣、深思!

分享到:
上一篇:谋略中国论
下一篇:刘伯温谋略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57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