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老子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老子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将其神化,奉为祖师。相传著有《老子》,即《道
德经》。他生活的时代,先秦时众说一致。《礼记》和先秦诸子书或称他“老聃”,或
称他“老子”。《礼记·曾子问》载孔子语“吾闻诸老聃”云云,说明老子与孔子同时
但稍前于孔子。但自西汉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持存疑的态度时起,至今学术界对于老子其
人其书的年代以及姓氏等等,看法仍有分歧,兹不细述。至于籍贯也有异说。
    但汉代以后,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并在此地设其庙祀。
    老子的生平事迹,先秦书仅有零星记述,其中如《庄子》记老子之死,前人以为寓
言。比较可信的是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孔子至周问
礼于老子,老子答曰:“子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
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
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事后,孔子盛
赞老子其人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衰,于是离去,至关(函谷关),
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终。大体上说,老
子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的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
弱为法要,以清静自然、返朴归淳为旨归,兼有治国和治身两大方面内容。不过司马谈
《论六家要指》讲的“道家”实包括“有法”与“无法”两大派;
    《汉书·艺文志》叙道家学说,也区分“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与“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两种情况。前者指战国黄老学派,后者则为后人所说老庄道家。老子本反对法令,而申
不害、慎到、韩非等皆学黄老道德而主于刑名法术。庄子以放任的态度解说老子的思想,
韩非则以权势的法家观点阐释、批评《道德经》,作有《解老》《喻老》篇。战国时代,
由老子的某些思想结合刑名法治观点而形成黄老之学。西汉初,黄老之学盛行,陈平、
张良、盖公、曹参、吴公、王生、黄子、张释之、司马谈等人皆治黄老术,统治者也奉
行黄老清静因循之治。西汉时代还出现了专门解说老子思想的著作,见录于《汉书·艺
文志》就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和刘向的《说老子》;
    成帝时蜀隐士庄遵(即严君平)著有《老子指归》,京兆长陵人安丘望之著《老子
章句》。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期,它主要源于上古巫术神道和战国秦汉方仙道,但并非与老子
毫无关系。道教以老子为祖师,这是因为:
    第一,老子书中本有清静寡欲、养神致寿之理。这也是黄老之学的一大特征,故司
马谈特别提到道家的“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必“先定其神”,而后“有以
治天下”。①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五正》也说,要“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
外人”。这在阐发老子思想的《淮南子》等书中有更明显的体现。庄遵进而指出:“游
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②
《史记》又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表明老子身
行其修道致寿思想。即使相信《庄子》所言,非“不知所终”,据今人马叙伦《老子校
诂》考证,“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为周敬王十八年(前502),盖已八九十岁”,也是
长寿者。这些都与道教贵生之旨相吻合。《老子》书中又有“谷神不死”等语,极易被
作宗教化的解释:修道成仙。
    第二,任何比较成熟的宗教都有比较完备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规范,而巫术或神仙方
术都缺乏这方面内容,只有老子既具本体论和宇宙论,又有慈善、谦退、俭约、清静、
质朴、寡欲等等道德主张,可以作为道教据以成立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采用极富
感染力的韵语形式,又不失其思辨色彩,西汉时就被视为“经”。其文句洗练、含蓄,
便于作多种解释。
    尤其是老子提出那玄奥的、不可言说的“道”是无始无终的、绝对的大全,就给道
教修炼提供了终极的价值目标和精神支柱,它符合追求肉体的或精神的永恒存在的需要。
    第三,推崇老子并非始于道教,《庄子·天下》篇中尊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
而《庄子》对真人的描写原带有神化色彩。神仙家最早托名黄帝。老子素与传说中的黄
帝并列,合称“黄老”,威信极高,其地位在孔子之上。故至晚在两汉之交,老子也被
仙化和宗教化。例如,《庄子·寓言》篇说“老聃西游于秦”,西汉末刘向把老子收入
神仙传记,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③云
云,实为后世“化胡”说张本。至东汉初,桓谭《新论·祛蔽》又有“老子用恬谈养性,
致寿数百岁”这种夸张之说。
    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又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
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④,将老子等同为先天地而生的神灵之“道”。
与此几乎同时,谶纬书中有《老子谶》,表明已将老子视为宗教预言家。
    就历史的连续性而言,道教乃顺应这种仙化和神化老子的趋势,故东汉早期道教概
称“黄老道”。其时,崇尚神仙道术之人,均将老子当作神仙。桓帝延熹八年(165),
陈相边韶作《老子铭》,谓老子“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
“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P(升)
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
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⑤
    儒家尊崇孔子,道教自创教始便祖述老子,主要是为了跟儒家相抗争。例如,据信
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贬斥儒家为“大伪”,“其《五经》半入邪”。又注“孔
德之容,唯道是从”说:“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
道故明之,告后贤。”正如前辈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佛教初入中国,常自附于黄老神仙
方术,当时社会上流传“老子入夷狄为浮屠”⑥之说,原非道士有意贬抑佛教。
    但晋代以后佛教大盛,道教徒坚执“老子化胡”说,则是为了同佛教相抗衡。
    道教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教法或经书多托言太上老君降授,对于老子
也有种种神奇的传说。《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
老君”。
    《抱朴子内篇·杂应》继说:“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
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
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
青龙,右有二(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
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
无事不知也。”《神仙传》《玄妙内篇》《高上老君内传》等并云老子从李母左腋而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神化老子的经书、仙传不少,经书以《太上老君开天经》《天尊
老君名号历劫经》《老子化胡经》等为代表;纪传中影响较大者有托名尹喜作的《高上
老君内传》、唐尹文操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北宋贾善翔撰《犹龙传》、南宋
谢守灏撰《混元圣纪》等。当然,老子虽为道士所共奉,但在道教各派中的地位却略有
等差。例如,在南天师道的神仙系统中,太上老君仅次于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
而上清、灵宝派则将太上老君排名于元始天尊(上清派称“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
(即灵宝天尊,上清派称“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之后。上清派还有一位上清金阙后
圣九玄帝君(上清派道书《灵书紫文》即全称《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姓李,简称“后圣李君”。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这位金阙帝君排在第三中位,
谓“壬辰下教太平主”。另有老聃,排在太极右边后位。而太清太上老君则降在第四中
位,为太清道主(上清派称旧天师道为“太清家”)。北魏道士寇谦之也声称太上老君
授其道经而创北天师道。诸派之中,楼观道尤推崇老子,大倡“化胡”说,对老子在唐
代地位的上升起了推进作用。
    历代帝王崇奉老子,初立庙祠祀,后又专设道宫,加号册封。汉代始立祠(一说始
于秦)。东汉延熹八年(165),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县祠老子,次年又亲祠老子于
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至唐代,对老子尤加崇奉。武德三年(620)五月,晋
州人吉善行声称曾于羊角山面见老子,并要他:“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
子孙享国千岁”。⑦高祖乃立庙于其地。太宗即位后,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
⑧,奉老子为其祖先。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至亳州谒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
元皇帝”。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
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升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
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次年亲至亳州真源县朝谒太清宫,奉上册宝。此封号在道
教中沿用至今。唐玄宗时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四月,又
诏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为贞元节(一作“真元节”)。此日至今为道教重大节日。    
  注:
    ①③ 《史记》第10册3292页,第7册2141页,“集解”引《列仙传》,中华书局,1959年
    ② 《道藏》第22册2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 《全后汉文》卷三十二
    ⑤ 《隶释》卷三
    ⑥ 《后汉书》第4册1082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⑦ 《唐会要·尊崇道教》
    ⑧ 《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三:《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

    ------------------
  

分享到:
上一篇:概述
下一篇:张陵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961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