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回眸上世纪90年代 中国金融改革遭遇危险时刻
作者:未知 (不详) 收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只是政府的出纳而已。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资金管理逐步市场化了,但是有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例如,利率市场化问题和资金供给制的状况都没有根本改变。在其他商品的价格已经大部分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货币这种商品的价格(即利率)还实行严格的计划控制,完全由国家决定,不能随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一方面,一些利润率很高的产业资金短缺,希望以更高的利率得到资金,但没有合法的渠道。另一方面,国家银行还实行资金供给制,以低于市场的利率,把资金注入无效或效益低的国有企业,使大量资金呆滞。自1992年以来,这两种情况就以非法的方式连通,出现了资金的“黑市”。专业银行本身也处于矛盾状况,一方面,资金供给制使银行承担了全部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国家还要考核它的利润指标。因此,专业银行把资金以高于法定利率拆借出去,或用资金支持银行自己办的经济实体,以获得利润。让资金进入“黑市”,也就成了银行摆脱这一困境的一条出路。这样一来,银行里掌握信贷权力的人,就成了四面八方的“公关”对象,其中有不少人受贿。资金越紧张,追求资金的不正当现象就越严重。而通过正常渠道得不到贷款,大量资金非法流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行业,造成股票市场和房地产过热。同时农产品收购资金和重点建设工程资金等却得不到保证。由于社会集资利率比在银行储蓄高,使银行储蓄滑坡。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金融混乱”,也有人称之为“金融腐败”。

当时,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90%以上的流动资金,都是来自银行贷款。投资靠银行,流动资金靠银行。生产靠贷款,还贷靠举债。企业完全躺在银行身上了。1995年,全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7.1%,若扣除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实际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5.15%。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达1万亿元以上,其中大约有6000亿到8000亿表现为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在国有企业,形成了赖账机制。什么叫“赖账机制”?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是国有企业应当由国家注资,你不注资,企业也不应当承担债务责任。第二个是企业负债越多,它越不考虑还债;企业负债越多,银行越怕它破产,就不得不再向它注入资金,让它苟延残喘。银行与国有企业形成了“注入——压死——再注入——再压死”的恶性循环。国家用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这个手段就不起作用了。

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准备金率也好,公开市场业务也好,再贴现率也好,这“三大法宝”的运用,最终还是要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这就要求企业对利率的变动十分敏感。中国的国有企业失去了对利率的敏感。谁都知道,用控制贷款额度的办法来防止企业过度贷款,从而防止投资膨胀,这不是市场经济应当采用的办法。为什么中国还要采用呢?朱基副总理在一次报告中一语道破了个中苦衷:“我们的厂长从银行借钱时根本没想到要还的。利率对他们不起作用。控制贷款额度,是因为企业改革不到位,是不得已而为之。”

银行和企业的问题是互相缠绕的。只要一方面的改革不到位,就牵制着另一方面的改革不能到位。只要政府死死抱着国有企业不放手,商业银行就办不起来,中央银行就无法行使职能。

过去,财政通过透支的方式挤银行。1994年以后,不让财政向银行透支,而实际上却通过另外两个渠道挤银行。一是通过国有企业这个渠道,二是通过地方政府这个渠道。国有企业,本应由财政注入资本,现在却由银行注入资本。本应流动性很强的银行资金却变成了长期性垫支——信贷资金财政化。地方政府也常常压银行向亏损的国有企业发放“安定团结贷款”,用来发工资;地方要上项目,地方财政没有钱,也压银行贷款。地方首先满足自己的资金需要,把非花钱不可的事情给中央留下资金的“硬缺口”,逼着银行发票子。过去说银行和财政“穿连裆裤”,到上世纪90年代,“布连裆裤”变成了“铁连裆裤”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迫使信贷财政化,加大了银行信贷资金的供应量,成为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央银行就不能行使保持币值稳定的职能。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整个国有经济的风险几乎都集中到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上的融资利率在20%以上,国家银行的利率也在10%,而产业资本的回报率却只有6%-7%,产业界显然亏本经营,这个差额最后还是由银行承担。国有经济的风险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

到1996年底,全国居民金融资产近5亿元。老百姓期望这些金融资产能够保值和增值。如果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居民的金融资产不仅得不到利息,连本也保不住。金融风险涉及千家万户财产的安全。这是牵动亿万人心的大事。居民金融资产增加,银行主要贷款对象国有企业不良债务增加,金融风险也在增加。

在中国,金融危机实际上已经存在。引起巴林银行破产的那种事件也发生过多起,没有一家银行破产。但是,如果这个问题长期拖下去,这些潜在危机会进一步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政府也难以控制。

分享到:
上一篇:疯狂年代:文革语录票证(组图)
下一篇:知青年代“阶级复议”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60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