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二 编制
作者:罗尔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乙 後期的编制

  太平天国前期的军制,以番号为编排,也就以番号称谓军队〔二〕。後期却自称所统的军队为「我队之兵」〔一〕,称他人所统的军队为某某人队〔二〕。从称谓上,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前期军队,其军政、军令都掌握於中央政府,後期则权力分散,为将帅所操持。这是研究太平天国军制的一件大事。

  後期军队的编制,现在可以明确地看出来的是采用「队」的编制,而不是同前期那样用军、师、旅、卒、两的编制。现存的三十多件太平天国兵册和名册中,没有一册是用军、师、旅、卒、两的编制〔三〕。惟辛酉十一年正月,诏命为保卫天京交归护京正副主将统率的御林兵,守。汉阳上关头营系左十七军把守,二营系左十五军把守。又如同年国宗提督军务韦俊上东王杨秀清禀奏报告田家镇战事说:「调来土八副将军梁修仁所统左十五、左十七、中十五三军兵士」。却特命「照旧设立军、师、旅、卒、两」〔一〕,这也说明了当时军队早已不用旧制,故这一支选锋特设的御林兵才特诏指定要照旧制来编制。

  太平天国後期军队所用的「队」的编制,每队如何编组?人数多少?队下如何分划?等等内容,目前文献残缺,都未能看得清楚。据记载辛酉十一年三月时,英王陈玉成统下共有五大队、五小队,以前、後、左、右、中编排〔二〕。据现存护王陈坤书部下兵册,有护殿前一队理天义右营詊■天安属下年名菁册,知护王陈坤书部下军队是以队、营编制,将全军分为若干队,队以下为营。又考有一个驻扎在江苏常熟县境的巡察使鸢天神刘翰,他就做一条例外仍称卒长之外,其他都改称百长。此外,在曾国藩家藏的太平天国官员执照及官印清册中,有中一军军帅李章懿,案这一个中一军军帅李章懿的官照,是彭大顺发的,他们是翼王石达开部下。又同册中记有师帅印三颗,旅帅印二颗,这可能是前期的官印,例如其中有东王杨秀清发的官照,又如彭大顺是石达开部下一员大将,并且早已战死了,而叛徒保王童容海缴给这一批太平天国的官照官印中,便有彭大顺做恩赏指挥的小官的官照,可知这一批官照官印虽是童容海在壬戌十二年叛变时缴给敌人的,却有一部份是前期的官照官印。「总队主」,「其下有泯天豫唐、丞相张等十队主」〔一〕。统率大军的统帅英王陈玉成部下只分为五大队、五小队,而一个只驻在一个县的境内的小小鸢天福刘翰飞统带的部队,便分为十队,这就可知太平天国後期所用「队」的编制,其人数多少,并没有一定的制度。至於英王陈玉成军队,只见有「队」的编制,未见有「队」下的编制(它的小队,并不是隶属於大队),而护王陈坤书军队,却在「队」下分「营」,这又可知太平天国後期军队的编制,在「队」之下也没有一定的制度。其有记明队的人数的所见只有乙好十五年正月驻军福建上杭县南阳乡的康王汪海洋军队,每队五百人,共一百八十五队,合计九万二千五百人〔二〕。

  太平天国後期军队为什么采取队的编制,这应该看作是一件逐渐演变的事件。首先是太平天国前期每军照太平军目所规定的名额连军帅计算在内,应为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但据记载,每军实际人数只有二千五百人〔三〕。有的军人数还不到这一个实际人数,如甲寅四年军帅刘瑲得统带的後二军便只有一百七十多人〔一〕。同时,前期每逢行军时,行军总要规定必须将军队分为前中後三队。这样,每军的人数既不足额,就难照定制那样军、师、旅、卒、两层层分割的编制,而到作战连用时,又采取分队的形式,这就可见後期采取队的编制,并非突然的改革,而是一件逐渐演变的事件。据现存文献所见,早在丁巳七年十二月,成天福陈玉成统下的鉴天豫涂连照,就因为军规不整,队伍紊乱,他把他所统的军队派分队伍:吁天侯卜某分为前队,羡天侯倪某分为後队,丞相曾某分为右队,他本人与丞相蒙某共为中队。平时各归各队宣讲道理,训练兵士;行军时,各归各队行走,各归各队驻扎;作战时各归各队迎剿,以免紊乱〔一〕。於是与行军总要所规定的只行军时「分为前、中、後三队」不同,而形成为固定的制度了。

分享到:
上一篇:卷二十九 一 总说
下一篇:三 兵种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45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