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弃经典尚老庄
作者:未知 (不详) 收藏

 

据《修武县志》记载:1750年,四十岁的乾隆皇帝沿太行山西行,途经河南修武县,当他得知这里是魏晋时代“竹林七贤”聚会的地方时,不禁大发思古之幽情,挥笔写下了《七贤诗》:

嵇生放达意真豪,嗣宗青眼夸神交。

启事吏隐何妨涛,沛国豫流形陶陶。

小阮不愧玉树曹,阿戎清爽舞浊醪。

竹林之游芳躅高,延之过激由去朝。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自负的皇帝,对这七个古人感怀不已?

其实,“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代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七位名士。由于他们曾经在竹林中聚会,因此,得了这么个雅号。

东晋之后,“竹林七贤”的名称开始流传开来。

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逐渐演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和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名士走进“竹林”的呢?

关于这个事情,还要从汉朝末年说起。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经过二十余年时间的征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

同年十月,曹操的儿子曹丕强迫汉献帝以“禅让”的名义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226年,当了七年皇帝的曹丕病故。

临终前,曹丕委托司马懿和曹魏宗室、大将军曹真等人共同辅佐他的儿子、魏明帝曹睿。

在中国,司马懿几乎是人所皆知的名字。 公元179年,他出生在河南省温县的一个世家大族。

司马懿出山后,在抗击东吴、蜀汉等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臣和谋略家。

在《三国演义》中,对他的出色表现有着详尽的描写。

239年,曹睿去世,八岁的曹芳继承皇位,改元正始。由司马懿和曹真的儿子曹爽共同辅佐。

作为三朝元老,谋略和声望都远在大将军曹爽之上的司马懿,用装病来麻痹对方。而暗中却等待时机,准备给予对手以致命的打击。

山雨欲来风满楼。

面对当时险恶的政局,难测的宦海,为了免遭杀戮,许多士人不得不躲避于山林。随之而来的,是玄学的盛行。

所谓玄学,就是老庄之学。魏晋时代玄风盛行,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局不稳,在改朝换代的变动中,士人,尤其是那些与政治有干系者,往往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因此,如何避免受害和保全自身,成为这一时期士人关心,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老庄的“贵无”思想,恰恰有助于他们,对这一社会和人生问题的解决。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总结道,在当时的情况下,“魏晋思想家不得不援老庄方外之观以自慰,而其流遂漫衍矣。”

而与玄学相伴相生的,是清谈之风的兴起。

著名学者林语堂说道:“魏晋清谈之风,读书人谈不得国事,只好走入乐天主义以放肆狂悖相效率……这是人权被剥夺时,社会必有的反应,古今同然。”

史料记载,曹芳在位时的正始末年,也就是公元248年期间,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经常聚集在当时河内山阳的一片竹林里。

他们远离仕途,崇尚老庄,在竹林中谈玄论道,纵酒行乐,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

 

公元249年的冬天,竹林七贤聚会的云台山一片肃杀,天气寒冷异常。

史书记载,这年春节过后不久,离百家岩二百里远的洛阳打开了城门,小皇帝曹芳要到城外的高平陵,为他的父亲魏明帝曹睿扫墓。

让曹爽意想不到的是,他刚刚出了洛阳城,一直装病在家的司马懿立即跳下床铺,实行早已拟定好的计划。

司马懿乘京城空虚的大好时机,迅速派兵占领洛阳各要地,关闭了城门,截断了洛水浮桥,堵住了曹爽的回城之路。

最后的结局是,曹爽和他的重要成员,被司马懿杀害并诛灭三族。司马氏集团对曹氏集团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的权柄,落到了司马氏家族手中。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明白,他的统治,毕竟离不开士人的支持。

因此,那些与曹爽没有太多关联的士人,特别是享有盛誉的名士,成为司马懿积极笼络的人物。

在司马懿笼络的名士中,就有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在司马懿看来,在云台山百家岩的竹林中,与朋友们谈玄论道、抚琴吟诗的阮籍不但是名人之后,还是著名的才子,文采不亚于其父阮瑀,有很重的份量。

最让司马懿看中的是,阮籍曾拒绝曹爽的征召。这在他看来,阮籍没有倒向曹氏集团。所以,自然成为他拉拢的对象。

这一年,四十岁的阮籍不得不走出竹林,担任了司马懿的从事中郎。从此,阮籍过上了“朝隐”的生活。

公元251年的8月,七十三岁的司马懿病故。由他的大儿子司马师接班辅政。

阮籍继而又成了司马师的从事中郎。

此时,司马氏的权势日益膨胀,篡夺曹魏天下的企图“路人皆知”。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企图除掉他的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新的君主。

曹髦继任帝位之后,司马师为了笼络人心,大肆封官晋爵。

据《晋书》本传记载,阮籍也被封为关内侯、徙官散骑常侍。

作为大将军府里的幕僚,阮籍目睹了司马氏的狠毒和阴险。他知道自己与虎狼为伴,必须小心谨慎。

《晋书·阮籍》传中说,司马氏的亲信钟会曾多次拜访阮籍,询问他对时事的看法,目的是寻找机会、罗织罪名。

阮籍自然明白钟会的用意,他或发言玄远,对时事不加评价,或大醉不醒,终于免遭陷害。

司马昭是司马师的弟弟。255年,司马师病死后,由他继任大将军,总揽朝政。

就在这一年,担任散骑常侍的阮籍,主动向司马昭请求,要到外地去做官。

他向司马昭说,我过去到过山东东平,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想到那里去做太守。司马昭高兴地答应了。

 

向往自然、淡薄名利、隐居在山林中的嵇康,常常面对着潺潺流水、青青翠竹,抚琴自娱。

史书记载,嵇康的琴艺超伦,负有盛名。

嵇康最喜爱弹奏的是《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嵇康能够得到它,还有一个故事。

《广陵散》声调绝伦,不同凡响。客人弹奏完毕,便将这首曲子传授给了嵇康。临别时,他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再将这首曲子传给他人 。

于是,听嵇康弹奏《广陵散》,也就成为朋友们聚会时难得的享受。

嵇康不但弹琴的技艺精湛,而且对音律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他是当时杰出的音乐理论家。

他撰写的《琴赋》,不但为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东晋时,人们已将它作为音乐之赋的写作参照尺度。

他还撰写了《声无哀乐论》,着重探讨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教化功能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音乐自身的规定性问题。

嵇康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仿佛气息滋味存在于天地之间一样,不会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而有所变化。因此,在音乐与情感的问题上,嵇康以为音乐本身并不蕴涵快乐与悲伤。

嵇康对琴情有独钟。他不但经常弹奏和吟诵,还在《琴赋》的序言中强调: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由于嵇康的渲染和推崇,琴,被赋予了文人闲雅超逸的精神追求。

因此,琴,在后代诗歌绘画中出现时,往往和飘逸宁静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不仅是诗人,也是文章大家。流传至今的有十五篇。

箴,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

嵇康撰写了一篇《太师箴》,并以太师的身份,通过称颂上古帝王君道自然、谴责后世的衰败,进而对当今的君王加以规劝。

嵇康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上古社会民风淳朴,君主寡欲少私,清净无为,而万民则自足自乐。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古老的统治所依赖的自然、社会及文化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

于是,后世的统治者就试图用倡导仁义来改造社会。

嵇康认为,好的社会形态是保持“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群生安逸、自求多福”的和谐关系。

嵇康的《释私论》,也是针砭当时社会现实的文章。

针对当时的伪善风气,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出“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试图找出回复人之真性的道路。

 

在竹林七贤中,最能代表玄学人生旨趣的是嵇康。

嵇康天资卓越,才识超凡。而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之外、自由闲适的恬静生活。

因此,当阮籍、山涛走进司马氏掌权的朝廷做官之后,嵇康仍然隐居山野,坚守在竹林中。

史书记载:隐居在山林中的嵇康,除了弹琴自娱之外,还和竹林七贤中的向秀,经常在自家门前支起炉灶、打铁为乐。

嵇康虽然家中贫寒,却从来不收取金钱。

嵇康有一位好朋友名叫吕安。

吕安,山东东平人,他气概不凡,不喜仕宦。

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嵇康与吕安交情很深,每当他想念吕安的时候,即使相隔千里,也要立刻坐车去拜访。

后来,把嵇康看成知己的吕安,干脆从东平迁来山阳,与嵇康朝夕相处。

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即使隐居在山林,也会被打扰。

嵇康正和向秀在门前打铁,他们一个人扶砧,一个人抡锤,干得叮当作响,十分热闹。

忽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贵公子钟会。

史书记载,钟会曾经撰写过《四本论》,书中讨论人的才干与性格的同、异、合、离问题。

此时,只比嵇康小一岁的钟会,担任朝廷的司隶校尉。

《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对前来拜访的钟会不理不睬,“锻而不辍”。

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嵇康的傲慢,给钟会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热衷于打铁的嵇康和向秀,闲暇之时,还对养生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这是一组典型的辩论文章。有的学者认为,这也是嵇康、向秀玄学清谈的真实记录。

嵇康对那些长生不死的神话并不真正感兴趣,而是关注如何通过养生来延长寿命。

在嵇康看来,一般的人是由于疏于保养,所以不能够达到神仙的境界。

嵇康以为,人世间存在着“特受异气,禀之自然”之人,这类人活千岁不难指望。

他的理论是,人要长寿,既要养形,又要养神。

嵇康相信,在自然界里,确实存在某种特殊的药物,能延长人的寿命。然而,许多人只知道食用五谷,而没有认识到这些药物的作用。或许知道了也不能坚持服用,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把养生的见解写成了文章的嵇康,还身体力行。

嵇康的山间别墅,在云台山下的百家岩。

 

公元262年8月,伴随着一曲《广陵散》,嵇康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嵇康死后,竹林七贤其他人的命运和归宿又是如何呢?

嵇康被杀后,向秀在家中闭门沉思。

不久,他来到洛阳,叩响了大将军府的大门。

据说,当时司马昭正在与臣僚在府中议事。

《晋书》本传记载:见到向秀,司马昭故作惊讶地问道:“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

传说尧帝要让位给巢父、许由,他俩不接受,就逃到箕山隐居,因此,箕山之志就是隐居之志。

向秀回答:“巢父、许由是狷介之士,不理解尧帝的一番苦心,不值得钦慕和效法”。

向秀的这番回答,司马昭听了非常高兴。

从此,向秀走入仕途。先后担任过“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因为是不得已而出仕,向秀只是做了一个“朝隐”之士。《晋书》本传说他:“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一个寒冷的黄昏,向秀路过昔日与嵇康、吕安等人聚会的山阳旧居。

伴随着远处传来的清越高远的笛子声,向秀迈着沉重的脚步,慢慢地走近曾经与朋友们聚会的那片竹林。

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向秀又仿佛看见了嵇康、吕安等人的身影。

272年,嵇康被诛杀后的第十个年头,四十五岁的向秀在忧郁中离世。

向秀的墓地就在他的家乡附近。虽然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墓冢依然醒目。

嵇康被杀后,阮籍依然每天以酒为伴。

263年的10月,曹髦死后继任皇位的小皇帝曹奂,被迫加封司马昭为晋公。阮籍知道,司马昭迈出了这一步,离改朝换代的日子就不远了。

一个叫郑冲的官员提议,《劝进表》由大名士阮籍执笔。

最后,派去的人在袁孝尼家,找到了醉酒酣睡的阮籍。原来,他只顾喝酒,竟把这件事忘到了脑后。

来人赶紧叫醒阮籍,说《劝进表》等着急用。

其实,阮籍心里不愿意写《劝进表》。想用醉酒的办法搪塞过去,但是,他心里明白,这一次是躲不过去了。

于是阮籍带着醉意,伏案疾书,一气呵成,写好了《劝进表》。

司马昭看了《劝进表》后,满心欢喜,愉快地接受了封爵。

写了《劝进表》的一两个月后,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五十四岁的阮籍,在痛苦、失望、忧郁、自责中离开了人世。

临终之前,阮籍又想起与朋友们聚会的那片竹林 ,想起了自己作的那首咏怀诗: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叟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阮籍去世两年后,265年8月,司马昭病死。

四个月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迫曹奂退位。然后,率领文武百官在洛阳南郊设坛祭天,举行了隆重的“受禅”典礼。

司马炎登帝位,改国号为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分享到:
上一篇:【魏晋南北朝·拓跋宏】改革汉化,创北魏盛世
下一篇:【魏晋·嵇康】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训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82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