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简短的结论
作者:范文澜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云南地区原先居住着被称为蛮族的许多部落。在滇池和洱海周围的居民,被称为白蛮,他们经济文化都比较先进,接近汉族的水平。被称为乌蛮的人,居住在儿地,以畜牧为业,文化远不及白蛮。此外,还有许多落后部落,甚至还有原始人群。白蛮乌蛮人口较多,是主要的居民,尤其是白蛮,有资格代表蛮族社会。

  战国时,楚威王派遣将军庄率兵进入云南地区。庄因归路断绝,以滇池为中心,建立起地方数千里的滇国,子孙相继为滇王。楚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为白蛮,是很有可能的。汉武帝灭滇国,置益州郡。此后,历朝增设郡县,汉族人逐渐增加,汉文化影响也随而扩大。内地有变乱,流民逃来避难,或朝廷统治力衰弱(如梁未撤退地方官),汉族人失势,都会融合到白蛮里去。白蛮的生产技术和语言文字与汉族相同或相似,并自称本是华人,足见两族关系非常密切。

  居住在洱海周围的白蛮,有六个大部落。部落酋长号称诏,因而有六诏的名称,蒙舍诏地在南方,也称为南诏。唐太宗时,蒙舍酋长张乐进求让位给蒙细奴逻,南诏开始强大起来。细奴逻的父亲舍龙是哀牢山乌蛮,避仇到南诏,耕地谋生,张乐进求让位给流寓的农家子,想见当时阶级的区别并不严格,乌蛮白蛮的界限也并不显著。

  吐蕃势力进入洱海地区,征服五诏。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唐玄宗封南诏皮逻阁为云南王,帮助南诏兼并五诏,成立统一洱海地区的南诏国。

  唐助南诏统一,是要南诏有力地牵制吐蕃的兵力。南诏统一后,是要扩大领土到滇池地区,建立起大白蛮国。这一计划遭到唐朝的阻挠,唐与南诏发生了矛盾,但南诏对唐仍保持朝贡关系。

  天宝年间,唐朝廷已经腐朽不堪,自以为强大无敌,对南诏进行难以容忍的压迫。七五○年(天宝九载),南诏阁逻凤被迫起兵反唐,依附吐蕃,大大加强了吐蕃侵唐的力量。

  阁逻凤兼并滇池地区,迁徙当地白蛮二十余万户到永昌,让居住在东方的乌蛮迁徙到白蛮故地。乌蛮从畜牧改进为农业部落,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与白蛮文化相接近。蛮族社会发生这个大变化,意义是巨大的。

  南诏本身贫弱,介在唐、吐蕃两大国间,必须依附一个大国。附唐利多害少,附吐著利少害多,南诏自然愿意附唐。安史乱后,唐困于内战,无意争取南诏来归,南诏附吐蕃四十余年,成为唐西南方的一个敌国。唐德宗时,南诏想摆脱吐蕃的压迫,又由于唐的争取,南诏转附唐朝,成为吐蕃东南方的一个强敌。南诏利用自己的中间地位,附唐后,拒绝唐势力伸入国内,除朝贡外,完全保持政治上的独立。

  南诏附唐将近四十年,在唐援助下,大破吐蕃军,国力可称极盛,但衰亡的征兆也在这时候开始。南诏击吐蕃获胜,藩镇权力逐渐增大,王室失去控制力,后未反被强藩控制了。武人得势,乘唐朝衰弱,八三○年以后,积极进攻唐境,唐损失巨大。南诏出兵攻掠加速了唐朝的崩溃,也加剧了本国内部的分裂。九○二年,权臣郑买嗣灭蒙氏王朝,南诏国亡。

  南诏亡后,国内常起变乱,国号屡改。九三七年,段思平成立大理国,形势才较为稳定。原因是乌蛮三十七部占有滇池地区,白蛮为保全自身,内部争夺多少有些限制。

  南诏是封建制奴隶制并存、奴隶制占较大比重的落后国家,尤其是八三○年以后,掳掠大量唐人,愈益增加了奴隶制成分。但在另一方面,云南境内落后的和非常落后的许多蛮部,都被它搜寻出来,迫使接受统治,在经济和文化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尽管这种统治带着残暴性,从社会发展的观点看来,却也含有进步意义,不容否认它对蛮族社会的贡献。

  白蛮文化基本上就是汉文化,到段氏王朝时,已经无甚区别。一二五三年,元朝灭大理国,云南和内地合并成一体,很大部分白蛮和汉族也融合成一体。

分享到:
上一篇:第二节 社会经济与文化
下一篇:第一节 佛教各宗派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55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