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孟子》疑难句读辨析一例(3)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四

  再看第二种句读: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

  我们先考察“为善”。

  除这一例未定外,《孟子》一书中还有11处“为善”,分别见于《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告子上》、《尽心上》等七卷中:“苟为善”,“强为善而已矣”,“乐取于人以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王由足用为善”,“王谁与为善”,“性可以为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而“善士”这一词组在《孟子》虽出现了七例,却全部见于《万章下》的第八章中:“一乡之善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如此,仅就“为善”、“善士”在《孟子》中出现的频率而言,前者远远高于后者。

  再考察“士则之”。

  “则”作为动词,意为效法。

  “则之”,《孟子·滕文公上》有一例,乃引自《论语·泰伯》者:“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与《论语》为同一时代,较《孟子》早一百多年的《左传》中则有“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へ,狄皆则之,四奸具矣”,“文王之功,天下诵而歌舞之,可谓则之”,“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左传·昭公六年》的“匹夫为善,民犹则之”与“卒为善,士则之”颇为相似,很能说明问题。

  与《孟子》同属战国中期的《周易系辞》中有“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比《孟子》晚了四百多年的《史记》中也有“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字用作实词者远较用作虚词者为少,有以上在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则之”用例,尤其是《左传·昭公六年》的那一例,足以证明“士则之”在《孟子》时代的语文中是可以存在的。

  最为关键的是“野有众逐虎”一句。

  友人中有献疑者说,《孟子》时代似无前面冠有地名的存在动词“有”用于递系式[即“处所(包括地名、国名)+有+名词+谓词性成分”结构]者。

  《孟子》时代,“处所+有+名词”结构并不鲜见,如“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齐有其地矣”,“齐有其民矣”,“天下有达尊三”。

  在时代较早的《 诗经》中,属这种结构的有“野有死麇”、“野有死鹿”、“野有蔓草”;见于《庄子》的有“水有罔象,丘有莘,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不一而足。

  但“有女怀春”、“有众逐虎”(姑以此为例证)这种形式就并不多见了。在《孟子》中我们只见到“有王者起”、“有童子以黍肉饷”、“有孺子歌”等三例。像“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等“有”用于递系式,且前面有主语者,也不多见。如规定其主语必须是表处所者,如“野有众逐虎”,从概率上说,势必更加罕见,这是容易的。但我们也见到了数例,如《孟子》中的“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庄子》中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郑有神巫曰季咸”,《荀子》中的“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有些传统语法著作将处所词、时间词定为状语,这其实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做法,如此,“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句之“民”为主语,“野”为状语,确实不太妥当。我们认为,像“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等句,“有”前的成分因其结构上有一致性,便都是主语。用这种观点来看问题,“野有众逐虎”这种句子之出现于《孟子》时代,实在是不成问题。

  因此,我们认定,《孟子》中的这段文字,第二种句读是正确的。

分享到:
上一篇:《孟子》疑难句读辨析一例(2)
下一篇:《孟子》疑难句读辨析一例(4)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61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