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西方汉学中的道教研究(2)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第三次会议于1979年9月3日至9日在瑞士苏黎世召开。主办单位是瑞士促进学术研究基金组织、苏黎世大学和法国巴黎远东学院。与会者30人,发表论文22篇,他们来自瑞士、法国、联邦德国、荷兰、美国、日本、英国、中国。我国著名道教学者王明(1911-1992)和陈国符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并分别发表了《中国道家到道教的演变和若干科学技术的关系》和《中国外丹黄白术》。这次会议的议题是“道教与科学”。会议组织者没有出版文集,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希文在《加拿大中国宗教研究会通报》第7期(1979年)发表的《关于第三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的报告》,刊出了会议论文的全部题要,而且还综述了前两次会议的情况。

  从三次会议的内容看,主要涉及四个问题;一是“道教的定义问题”。在西方汉学界,常使用“Taoism”这个名词,认为界定它是件不易之事,大都将其面前冠以“哲学的”和“宗教的”两个形容词,表示中文所称的“道家”和“道教”;二是“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问题”,大多数西方汉学家认为;道家指老子和 庄子的思想体系,强调不可把道家与道教绝对对立起来;三是“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问题”,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看法,日本学者认为中国民间信仰是道教世界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有时是同一概念,很难把他们之间划分出一条界线来。欧美学者则倾向于将二者区分开来,提出道教有正统和异端之分;四是“道教与科学关系的问题”,绝大数学者认为道教与科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的原始科学,大都与热爱大自然的道士有关,而和读死书的儒生无关,但也有的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大科学家的哲学观点中儒家占优势,如沈括(1031-1095)、王锡阐(1628-1682)等。

  1979年10月以后,还举行过不同类型的道教学术会,既有双边的,也有多边的,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了。这些会议都有力地促进了道教研究的国际化。自首次国际会议以来,在海外已有大量的道教论著出版。

  1983年8、9月间在日本召开的第三十一届亚洲及北非洲国际学术会议,第四分组会研讨的主题是“儒教和道教在东亚和东南亚所起的作用和影响”。199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三十三届及1992年8月香港大学举办第三十四届亚洲及北非洲国际学术会议,都有道教分组的会议。

  1985年9月30日至10月12日在巴黎召开过“道教与日本文化”国际研讨会,有法国、日本、联邦德国、中国的学者参加。

  1985年12月11-15日,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联合举办了“道教仪轨及音乐国际研讨会”。

  1986年4月11日至13日美国夏威夷大学宗教系举行了“全真道教斋醮国际讨论会”。

  1988年10月2日至13日在东京召开“日本和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

  1993年夏在德国举行首次国际老子研讨会,1995年10月23日至28日在中国西安召开了“老子:影响与解释”第二届国际老子研讨会。1997年10月8日至10日中德学界在圣奥古斯丁市召开了“道家传统与现代”国际研讨会。

  克努特·沃尔夫教授统计,西方汉学家用西文写成的道教专著有1740种。这里自然不可能一一具体介绍,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的作品,按分类方式简单说明:

  (一)概论性作品

  法国汉学大师马伯东于1945年死于集中营,他的遗著于1950年由弟子戴密微整理了出版《中国宗教·历史杂考》,共2卷,第二卷述及到六朝和六朝前的道教,属于先驱性著作。1971年由第三代道教研究带头人康德谟再整理,以书名《道教和中国宗教》出版,为后人奠定了认识和研究道教的基础。

  已故美国学者霍姆斯·韦尔奇于1957年出版的《道之分歧:老子和道教运动》是本较好导读性著作,书中还对《道德经》作了有趣的解说。

  康德谟于1965年出版的《老子和道教》是关于道家和道教的较好的一般性概论,注释中有许多神话故事。

  英国李约瑟博士出版五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1983),第二卷有专章阐述了中国科学思想史,对炼丹术和养生术作了深刻探讨。

  法国学者施博尔1982年发表《道教的总体》,表达了本人对整个道教及其科仪的看法,他曾留居台湾8年(1962-1970),主持过国际规模的《道藏索引和提要》的编制工作。他的这本书先后被译成意大利文、荷兰文和英文。1996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道藏手册》。作者已返回故国荷兰任汉学教授。

  美国中国研究中心的朱迪思·马吉·博尔茨于1987年发表《10-17世纪道教文献通论》,对200余种道教经典作了导读性评述。

  德国威尔茨堡大学教授弗洛里安·赖特尔1988年出版的《道教的基本因素和倾向》,论述了它在金、元及明初历史中的融合与个性间的紧张关系。

  (二)道教哲学

  英国自学成材的汉学家阿瑟·韦利(1889-1966)于1931年和1934年翻译出版了元代李志常编的《长春真人 西游记》和《老子》。后者被国际汉学界视为经典性英译本,其名为《道及其力量: 老聃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

  德国著名汉学家汉斯·石泰宁格(1920-1991)1953年发表过《关伊子翻译和研究》,他还为本国培养了不少汉学家,曾领导过本国的道藏研究计划。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安格斯·格雷厄姆(1919-1991)长期从事道家经典研究,有《列子新译》(1960)、《庄子·内篇》(1981),均被视为道家经典英译注本。

  法国学者克劳狄·拉列的《淮南子译注》(1982),书中有一章论述了中国的人类学。

  法国著名学者伊莎贝尔·奥比奈著有《七世纪以前的道德经注本》(1977),研讨了严遵、河上公、王弼、梁武帝、周弘正、成玄英的注本。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利维亚·科恩博士,是位多产的道教研究者,她有《七步得“道”:司马承祯的〈坐忘论〉》(1981)、《道教的神秘哲学:道教传统中的哲学和救世信仰》(1992)、《道教体验文萃》(1993)、《笑道论:中国佛道之争》(1995)等。

  美国学者伯顿·沃森1968年出版《庄子全集》是西文中最可利用的译本。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逻辑?(8)
下一篇:西方汉学中的道教研究(3)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29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