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开篇小引
作者:杨子忱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开篇小引


  连绵的山岭,连绵的山岭……
  在这苍凉古迈的关东大地,广漠远阔的辽南原野,山峦无尽,岭岱莽莽,峰岳茫茫,岩嶂重重。
  这些山峦,岭岱,峰岳,岩嶂,算来都是长白山的余脉。论其名称,能够叫得出的,就有鸡冠山、黑鹰山、华表山、官马山、开门山、关门山、半蜡岭、摩旗山、庙光岭、姚千户山、曹千户岭、寒城岭、大石门岭、小石门岭、琵琶岭、关山、晾甲山、马蹄峪、答喇山、寒山、寨山、囱山、梨花峪、杏花峪、浪子山、三盘峪、七盘岭、八盘岭、鼓手峪、马压山、牛儿岭、石门山、子曰山、远帆山、八石寨峪、詹家山、南山、香山、麦山、首山、鞍山、庙岭等等。真是数不胜数,观不胜观。
  在这诸多的山岭中,尤值得一提的便是千山。
  千山,古称千朵莲花山,又名千华山,也叫积翠山。说起这些山名,都有着其引人生趣的来历。积翠山,传说远古洪荒年代,上方有一位美貌贤惠的女神,名字叫积翠仙子。她为了让人间有着无尽风光、烂漫春色,便用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云锦霞朵绣织莲花。当她绣织到第九百九十九朵的时候,被专横跋扈的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不让她随意降美于人间,于是勒令天兵天将把她抓走,予以审问。积翠仙子见自己的美好愿望实现不了,非常着急。在痛苦挣扎中,她将已绣好的九百九十九朵莲花洒向了人间。于是,那九百九十九朵莲花,便化作了大地上的九百九十九座美妙奇丽的山峰。积翠仙子在向人间洒落这些莲花时,手中握着的绣针也滑落了下来,嵌在群山的石缝里,这样便形成了后来的千山中的“一线天”景观。在这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缅怀这位有功于人间的积翠仙子,便将这里的山称之为积翠山了。千华山,是它将千山与附近的华表山结合起来后而得到的称谓。它也有一段美妙生趣的传说。传说远在汉朝时,辽东有个名叫丁令威的人,他远离家乡,来到浙江灵波山,拜师学道。后来,经过多年苦修苦炼,终于得道成仙。但是,他很思念自己的家乡,便化作一只仙鹤飞了回来。它落在辽阳城南的南山华表柱上,并叮叮伶伶、殷殷切切地唱道:
  有鸟有鸟丁令威,
  去家千载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已非。
  谁识仙某在此窥。

  据说,千山的“来鹤亭”、“仙人台”等名胜的称谓,都来自于丁令威的传说。当然,华表山的这个名称,也是后人对于丁令威的一个纪慰了。千朵莲花山,顾名思义,是说它应该有千座状似莲花的山峰。然而,它竟然有山峰九百九十九座,并非有一千座。传说有一位得道的大仙云游到这里,他一一地数过了山头,见差一座没有构成一千座,深感遗憾。于是,他在九百九十九座莲花山间又造了一座假山。从此,千朵莲花山便名副其实了。
  对于千山名字的来历,历代文人秀士多有吟咏。其中,以清代嘉庆年间进士、曾任御史的姚元之的《题千山》一诗最为出名。诗云:
  明霞为饰玉为容,
  山到辽阳峦嶂重。
  试向青天数花朵,
  九百九十九芙蓉。

  要说这些山岭,都各有其生奇的一面。那就是,这些山岭绝大多数都是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确也夺奇争秀,溢彩生辉,成瑞呈祥。常言,有山就有水;又道,山多高水多高。在这诸多山岭中,多有悠悠流水生出。要说这些流水,也有它与天下江河不一般的地方。那就是,它在山岭中多作东西流淌,待飞出山外,却又化作南北流程,且涌进一条大河,从此便迢迢远去,奔向辽远苍茫的渤海里去了。汇总后的这条大河,名曰浑河,盖取其浑然大度、浑厚豁达之意也。而汇入这条大河的东来的河流,主要有四条。由南自北数,它们分别是汤河、沙河、夹河、柳河。夹河,又名太子河。
  话说,就在这南有汤河与沙河、北有太子河与柳河之间,就在这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诸多山岭的末端,竟然恢恢阔阔、乌乌压压地拥出一座古城来,名曰辽阳。
  本书故事,即从辽阳写起。
  辽阳,汉时称襄平郡,三国北魏时称辽东郡,晋时属辽东国,南北朝时隶高丽,隋唐时称安东都护府,辽时称东京辽阳府,金时称东京路辽阳府,元时称辽阳路,明时称辽东都司卫,清季始称辽阳州,隶奉天府辖。
  明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明光宗贞皇帝朱常洛泰昌元年,亦是大清国入主中原定鼎北京前期的后金天命五年。这年的干支为庚申,即公元1620年。
  这年春三月,时任辽东都司都指挥同知、上等都指挥佥事辽阳中军、谥号安国将军掌都司印、万历四十年武举人崔圭,跨马来到辽东都司都指挥、谥号靖辽将军王珏帐下。
  这个崔圭,乃是世代簪缨,将门之后,名门之子。其祖原籍河南南阳,后始祖崔源随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征战,来到辽阳任事,直到今时。
  王珏,原籍亦是河南南阳。先祖于明初移居扬州府江都县。到了王珏这辈,开始升官发迹。王珏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取中武进士,遂被派分发到辽阳,出任辽东都司都指挥。至今已越20年。
  那么,这日崔圭为什么要来到王珏帐下呢?
  原来,崔圭与王珏交情甚厚,又为同僚。崔圭在王珏手下供职,为下属官员;且二人先祖同为河南南阳。常言,人不亲土还亲。因此,二人相处得非常默契,竟成了莫逆之交。在一次闲聊中,崔圭得知王珏有将眷属迁居辽阳之意,并探问崔圭,看可否行。崔圭经过多次的思索,已为王珏打定主意,决意让他举家迁来,莫要犹豫和踌躇不定。这日崔圭前来,就是为着进一步说服玉珏的。
  二人相见,也没有多说,崔圭带领着王珏,便一同骑马向城外走来。
  他们要奔哪儿去?
  辽阳城南,千山脚下,鞍山东郊,倪家台村东山坡崔氏茔地。
  为什么要他到这里来?
  崔圭要王珏看看他家的祖茔,以此作说,说服王珏。
  三月,天气晴好,地面上干,道路得走。辽阳距鞍山也就在数十里地。二人边谈边唠,边策马扬鞭,不多一时,便来到了崔氏茔地。
  崔圭带领王珏踏上茔地的一处高岗,然后停下。他用手指点着,让王珏观瞻其家祖茔。
  望去,但见崔氏祖茔位于一个东西走向的山岗西端之坡地,前有照山:大象山、象鼻山、象牙山;后有靠山:龙凤山;左有屏山:龙尾山;右有障山:凤尾山。这些相环互抱的山岭,竟形成了古代“四灵”中所说的:前朱崔,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更兼有沙河水从照山前边流过,形同御带缠腰;加之松柏森森,草木幽幽,岩石磊磊,原野阔阔;更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配之以环绕的陵园围墙;蜿蜒于其间的陵区小道……让人看了,实在是感到钟灵毓秀,御侮环藤,大有地灵人杰之势,遂令人马上想到“风水”二字。
  果然。王珏看罢,用右手拂了一下颏下海样胡须,便连连赞道:“真乃好风水,好风水,宝地也。”
  崔圭也就此讲述起其家安葬在这里的以前的九世先祖的荣耀业绩来。
  王珏听得简直是有些入迷了。
  崔圭讲述过家世和祖业后,便向王珏问道:“将军兄,可有此意?”
  王珏道:“人寄天地,身存世事,谁个不想子孙绵长,世代祥和!可是,话再说回来,若再找这样吉地,唯恐是难了。”崔圭道:“将军兄,先不要论此。我却要问你:愿不愿携带家眷来居辽东?”
  王珏道:“愿得怎样?”
  崔圭道:“若愿得,弟愿指点一地,可做祖茔,保你家代代富贵,不会落于我崔氏之后。不过,所出之富贵人才,却不是武将,而是文臣。岂知,自太祖洪武皇帝建立大明安定天下之后,乾坤进入平和盛世阶段,已是文官居正武官从之了。看来,文官乃真正之富贵人才也。”
  王珏道:“崔同知崔贤弟,何不快点讲来,我意已决。”
  “迁辽东?”
  “迁辽东。”
  “事已定?”
  “事已定。”
  “好。”
  崔圭说着,便带王珏返回辽阳。
  他俩来到辽阳城内没有停步,便径直地向辽阳城南转来。
  辽阳城南30里处,有一地名曰凤睢沟。
  这凤睢沟,前有囱山、南山、万花山相照;后有豆腐浆岭、豆腐渣岭、天石岭相依;左有琵琶岭、关岭作偎;右有琴瑟山、城山作临。在南面的照山之南,有九曲十八弯的御带般的沙河相缠;再径直往南,便有寒山、暖山、积高山;三山之南,又是九转十八弯的御带般的汤河相抱。而在东部的琵琶岭、关岭之外,又有汤河上源由北向南流过;西部的琴瑟山、城山之外,又有浑河下稍自北径南逝去,着实构成环环相印的奇绝妙土。
  崔圭指点着山川对王珏说道:“后三山,其中即豆腐浆岭、豆腐渣岭、天石岭为椅;其面南第一重山,即囱山、南山、万花山三山,其中万花山又最高,居中间,此为状元三支笔也;第二重山,即寒山、暖山、积高山三山,积高山又最高,居中间,此为文曲三柱香也。而东西流淌南北排列的汤河、沙河,又形成了两重御带缠腰。再看东边,有琵琶岭、关岭,配以呜呜作响的汤河上源,则应了韶乐之声之兆;再看西边,有琴瑟山、城山,配以悠悠流淌的浑河下稍,则应了和曲之韵之征。况,凤唯沟的‘凤’字,乃凤阳之义耳;‘唯’字,乃睢县之名矣。凤阳,乃洪武朱元璋之家乡;睢县亦置河南,乃你我先祖之故园。如此看来,此地岂不妙哉!”
  王珏听了后,道:“贤弟说的在理。这里,前有照,后有抱,左有依,右有靠,与弟祖茔一样,确实是风水宝地,只不知可做阴宅或阳宅否?”
  崔圭从怀里掏出一纸,展开来后,对王珏说道:“这是在前时,我去千山龙泉寺,请一高僧看过,他在这上面留有批字,你一看便知。”
  王珏搭目一看,只见上面用蝇头小楷写下四行八句三十二字:
  阴宅阳宅,此地奇佳;
  山也水也,本处隽拔。
  武宜厚重,文宜宣华;
  天地人合,可发大发。

  王珏大喜,不屑数月,便将家小迁来。
  王珏将家小迁来辽阳凤睢沟后,由于其族属相信“风水”二字,便谐“凤睢沟”之音,将这里的地名改为“风水沟”了。
  这便是风水沟用名之初,也是王氏在这里定居之始。
  王氏在辽阳风水沟定居之后,王珏为了使辽阳这个荒漫之地得以倡明,学业得以开发,亦为了使自家子孙后代经受礼仪之教,他在辽东都司都指挥任上,广施银两资财,兴办学塾。位于辽阳城东门里的辽阳中心庙塾学馆,就是其中的最大最出名的一所。王珏还征得辽阳州知州杨光甲的同意,又取得辽阳农工商学各界及士绅的支持,募集了大量捐资,于辽阳中心庙塾学馆东侧修建了魁星楼,。魁星楼分三层基台,三层楼檐,高三丈六尺九寸。在顶上层正中位置,塑一文曲星像。文曲星塑像手握一笔,笔尖直点辽阳城南风水沟王氏宅院,意在其家人才辈出,亦望生就出一名大魁天下的鼎甲状元来。王珏又请知州杨光甲题写二副楹联,镌刻于梨木匾上,开光那天悬于魁星楼门前。
  其一楹联云:
  文曲东居,如云巨毫点壮千秋祖豆;
  太白西列,似橡大笔栽成万代宗花。

  其二楹联云:
  巨星楼耸立,自今文章可举天下甲;
  辽阳城宏基,此后诗篇方擎世间魁。

  然而,辽阳魁星楼建起20年后,天下便发生了变故。
  那是明崇祯十七年,千支为甲申,即公元1644年。
  这一年,江山变异,朝代更迭,天下易主。大明江山一脚登去,大清王朝集臂卷来,明朝朱氏天下换成了满洲族爱新觉罗氏天下了。
  这场风云变幻,也波及到辽阳风水沟王氏家族。
  王珏于崇祯十七年正月故去,其子王三益袭尊翁作了辽东都司都指挥佥事。然而,他在家丁忧守丧尚未结束,大明王朝便气数已尽,土崩瓦解。从此,他便成了大明王朝的遗老,大清王朝的子民。
  辽阳风水沟一带,为岭岗、川原夹杂地带,田里盛产黄豆。那黄豆,不仅产的多,种的广,其豆粒也是般般圆,颗颗大,珠珠滚,亮亮黄,名压关东,天下称奇。
  王三益在家,无事可做。他见这里的黄豆收成好,色气正,质地优,便在自家宅院开起豆腐房来,取名曰王氏豆腐房。
  王三益为人厚重,豁达。他做的豆腐,块大,细嫩,不掺渣,现钱交易也行,赊欠也行,有钱无钱都能吃。不久,他便出了名,人们都以“王善人”唤之。同时围着辽阳城周围,几乎也都知道了风水沟有个王氏豆腐房了。
  据说,辽阳风水沟后的豆腐浆岭和豆腐渣岭这两个岭的名字,就是因为王三益做豆腐而传出的名字。关于这事是真是假,倒无人考证和过问,反正只是那样地叫了下来,反正是那事情竟与王氏豆腐房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即便是假也成了真了。世上的事,真是奇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说来,也有一定因由。
  王三益不仅会做豆腐,人品很是憨直;就是对于自己家中的子弟,也是教以厚重为本,纯正为根。凡事不能巧取豪夺,要靠本事吃饭,凭筋力挣钱。他说:“只有这样,觉才能睡得安。”
  王三益不仅经营豆腐业,还认真教育子弟读书。他想,父辈的功名,随着大明江山的逝去,已成了过往烟云。他又想到,父辈曾亲手创立修建的魁星楼,以及那魁星楼上所悬挂的楹联,由于家遭变故,也很少有人提及到他家的功绩了。但是他也没有懊悔。他认为,世上千般业万般业,读书是最根本的事业;千生意万买卖,耕田是最长久的营生。为此,他按照魁星楼上的楹联自拟了两副,写出后悬挂于自家的大门和房门之两侧,用以教育自家子弟。
  其一楹联云:
  豆腐豆福,祖豆千秋必有一代鸿福;
  农家农稼,宗农百世果成万顷丰稼。

  其二楹联云:
  豆豆满仓,毋忘先宗先祖豆腐基业;
  稼稼盈田,常怀后人后世稼穑风范。

  每日里,来王家买豆腐、换豆腐、喝豆腐浆、挑豆腐渣、卖黄豆,以及串门、办事、唠喀的人,缕缕行行,三三两两,总是不断。他们看了这两副楹联后,往往都禁不住地笑了起来,说道:“王家做豆腐,卖豆腐,又挂上豆腐牌匾,这简直是成了豆腐之家了。”
  从此,这个“豆腐之家”的名声更扬了出去。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豆腐之家”,数代后竟出了一个轰天动地的人物。说来,也算是应验于那些楹联之所示了。
  王三益子王天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举人,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博学鸿词科征士朝考,以《五六天地之中合赋》、《山鸡舞镜七言排律诗》两榜获捷,取中二等第二十二名,用刑部湖广司主事。从此,王氏于科甲仕宦开始复出。
  王天禄禀赋朴厚,素有“善人”之称。
  王天禄生四子,长王缙、次王绅,三王组,四王紃。
  王缙,字冠美,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附生。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附生补礼部官学教习。乾隆二十年(1755年),授直隶深州(今河北深县)学政。他在任,训士有道,虑事有方。一日,深州太守邹云成因公外出,委王缙代理其职。偏巧,有一命案凶犯在逃。这时,王缙的幕友对他说道:“太守不在,凶犯闻之必远遁,实难办也。”王缙听了,笑道:“幕友,错矣。凶犯知太守外出,必徘徊未定,未能远逃。若即捕之,可获;反之,则远去也。”于是,王缙下令,立即行捕,果然擒得,押入狱中。此时,太守邹云成公出保阳,他闻知有逃犯事,便急速而归。待他回到深州时,见王缙已料理完备。太守问他道:“你此法何来?”王缙答道:“并非我之独钟,《太平广记》一书已有案例。”太守听了后,叹服道;“真乃书能生智也。凭汝如此干才,这等博学,早应重用,屈君久矣。”王缙平日善书画,多有人求之。每当这时,他都不辞辛劳,认真书写或绘之,然后以诚相赠。人们每提及他时,都赞扬道:“王学政书画好,学识好,人尤好也。”
  王组,字鸾佩,雍正三年(1725)乙巳科拔贡。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举人,奉天府乡试珠卷,中第一百七十五名;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进士,中三甲第八十六名,发同科状元陈倓榜。他科场获捷后,即步入仕途。初授刑部主事,复升郎中。他办案清慎明决,果断利落,无拖沓之状。正因如此,深得司寇信赖,每有疑难案牍,必委以审理。他讯鞠,不以刑苦,求善,以好言开导,致使囚徒从内心服理。凡经他所审理的案讼,几无翻案,更无错办而平反者。同时,他允许当事人有反口,有争论,以辩驳,直到彻底弄清定论为止。一年里,办案议叙记录竟达八十余次,为一时所无有。乾降十五年(1750年)二月,清廷朝议,准备派遣他出知甘州府(今甘肃高台一带)。乾隆皇帝听过群臣议述后,以关切之状说道:“甘州要地,乃一方之屏障,且严酷,勖勉其行,当以道员用之也。”遂擢为道员,即赴甘州任。他到甘州后,见边地瘠苦,荒沙漠漠,遂与民同甘共苦。以养民为务,以安民为任,兴利除弊,注意案讼。他在任上,几乎是案无留牍,有案即办,办之即结。他时常访探州境,问民疾苦。居民见之,深受感动,声称他为“活佛”。寻调凉州府(今甘肃张液),以知府用。待他前往凉州赴任时,甘州相送百姓络绎不绝,排开数十里。后来,西藩准葛尔台吉达瓦齐,因遣使索杜尔伯特台吉车凌事,遭到乾隆皇帝的严厉拒绝和斥责,而蠢蠢欲动,预以反叛。于是,甘肃情势吃紧。甘肃巡抚兼将军鄂奇,稔知王组有治边才能,遂发函邀他前去协理、议事。他即行前往。待他行至途中,突然遭到逆旅达瓦齐部的袭击,遂以身殉职。这是乾隆四十二年(1772年)的事。
  另一事,在这期间也相随地发生了。
  话说,到了公元1728年,即清雍正六年,是岁古历正月初六日日出卯时,有一男童,竟在这关东辽南地界,苍苍无垠、绵绵无际的万山丛中,诞生了。
  他是大山之子。
  他就是王尔烈。
  是日的干支是:戊申年甲子月己巳日卯时。
  王尔烈,生父王缙。
  他兄弟四人。按长幼排列,他们分别是:尔熙、尔杰、尔烈、尔照。尔烈居三。
  王尔熙,字朴正,号瑱峰;王尔杰,字纯厚,号瑾峰;王尔烈,字仲方,又字君武,号瑶峰,一作尧峰;王尔照,字大义,号璜峰。
  在这些兄弟中,长尔熙居家制做豆腐,二尔杰在田里操持稼穑,三尔烈、四尔照承继父业在外读书,求取功名。其家可谓耕读世家。
  另有族叔王杏村、宗兄王德纯,在外为官。
  王组无嗣,王尔烈过继与王组,以为从子。
  这个王尔烈,便是本书的传主。
  王尔烈,以其隽秀少年、风雅青年、睿雍中年、豁达暮年,丰厚了一个辉辉耀耀、光光灿灿、磊磊落落、威威烈烈的关东才子形象;且又以聪颖慧敏、乖巧多变、机智隽拔,为历代人所敬仰和喜爱,而又无人能夺其席。
  他的故事流传久远,几欲众口皆碑,户晓人知……


  ------------------
  

分享到:
上一篇:总 序
下一篇:1.东门试骏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17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