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20世纪中国道教哲学研究(5)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七)寓道于术的道教哲学

    道教往往不是直接宣传其教义教理,而是将其隐含在各种道教方术之中。因此,道教的哲学和方术常常是交融在一起的,寓道于术乃是道教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道教的方术众多,从内容来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的养生修仙之术,另一类是干预或沟通外部鬼神世界的仪式、法术及占验术。在道教哲学研究中,只有前一类方术里包含的哲理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后一类方术是否有哲理因素,具体蕴含了哪些哲理?对此问题的探讨可以说还没有起步。

    在探讨道教养生修仙术时,一些人试图从总体上揭示道教养生的基本思想及哲理。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九章《道教与养生》认为,道教的养生思想包括重人贵生观、元气论、人天观、人体观、养生观、形神观等基本内容。黄渭铭《道教养生思想的特点与方法》(载《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认为道教的养生思想有三个显着特点,一是体现了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二是充满着乐生恶死的人生观,三是贯穿着宇宙论和整体养生观。

    其次,有些人着力探讨了某一具体养生术中的哲理。如道教气功就是探讨的热点之一,这与前些年社会上出现的气功热不无关系。李远国《道教气功养生学》(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概括出了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重人贵生的人生哲学、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念、性命双修的内炼体系和逆修返源的仙道理论。陈兵《中华气功在道教中的发展》(载《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4期)认为道教气功理论的精华主要有三点,一是“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论,二是性命、精气神说,三是虚无、自然、柔弱的原则。

    内丹术属于道教气功中比较高级也比较复杂的一种功法,近几年也成了道教研究的热点。有些论着探讨了内丹术中的哲理。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内丹学》(载《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认为“顺则生人,逆则成仙”这句话可称为内丹学的基本原理,它突出了从逆的方向返本还元的思想,丹道的本旨就是要根据这一原理在人体内模拟宇宙反演的过程,使自己的人性与宇宙的自然本性相契合,将生命还归虚无而永恒存在。欲了解胡孚琛对内丹术的认识和见解,还可参看他的另外三篇论文,即《道家内丹养生学发凡》(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道教医学和内丹学的人体观探索》(载《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道教内丹学揭秘》(载《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戈国龙《道教内丹学中“顺逆”问题的现代诠释》(载《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3期)也就内丹学的顺逆问题从宗教、哲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种角度作了阐发,反驳了内丹之逆修成仙与道家之“道法自然”相对立的旧论,认为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论文指出,研究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就是研究内丹仙学的本体论基础,它有助于了解内丹成仙的可能性和其中蕴含的生命奥秘。李大华《试探道教内丹学与神学思辨的关系》(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从道教内丹学在修道成仙宗旨下深化了对道家之道气宇宙观的论证、融摄隋唐修心理论以实现外丹向内丹的转变、赋予传统形神观以新的内容和特性这三个方面的论证得出了结论,即内丹神学提出了哲学理性论证的需要,而哲学的论证则深化和完善了内丹神学。杨茗《时间、本体与归根返元》(载《宗教学研究》1994年第4期)运用熵的理论论证了道教内丹学的哲学基础就是归根返元。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论意义上的归根返元,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归根返元。

    外丹术也属于养生修仙术之一,一些人探讨了其中丰富的化学知识,另一些人则试图揭示这种方术的哲理依据及其违背现代科学常识的原因。徐仪明《道教外丹哲学思想研究述要》(载《哲学动态》1993年第4期)将外丹哲学的内容归纳为四点:一,神仙思想是外丹哲学思想的来源与理论基础;二,外丹哲学的宇宙本体论吸取了先秦道家的道论;三,外丹哲学以阴阳五行观作为外丹实践的指导原则;四,物类变化观是外丹哲学的理论核心。胡孚琛《中国外丹黄白术仙学述要》(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清理了炼丹家的思想脉络和理论体系,得出了如下结论:中国外丹黄白术是以研制长生不老药为出发点的。炼丹术首先是一种模拟宇宙自然之道的操作体系,它不仅包含古老的化学实验,而且还包括人体精神和宇宙物质相互作用的探求以及追求超自然力的活动。仙丹本身是一种物质化了的道,它是道家和道教宇宙论、阴阳五行物质观、天人感应原理等哲学思想的体现。卿希泰、詹石窗主编《道教文化新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的“金丹”部分阐明了道教外丹术的哲学思想基础是道论和由道论所统辖的阴阳五行说,并将外丹思想概括为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这三大思想。

    (八)道教哲学与其它宗教哲学和哲学派别的比较

    道教学界目前还没有专门用比较方法研究道教哲学的专着,只在少数几篇有关比较宗教的论文中涉及到道教哲学与其它哲学之异同的比较。

    在道教哲学与其它宗教哲学的比较方面,汤一介《论道教的产生和它的特点》指出道教哲学的特点只能在和其它宗教的对比中加以揭示。论文认为,几乎所有宗教提出的都是“关于人死后如何”的问题,道教所要讨论的则是“人如何不死的问题”.道教的理论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从若干个基本命题以及构成其哲学体系的范畴这两个方面表现出了它与其它宗教派别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早期道教史中的佛道之争来看道教作为一种宗教的特点何在,那时佛教和道教的不同大体表现在三个问题上:生死、神形问题;因果报应问题;出世、入世问题。揭示了它不能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的原因。胡孚琛、陈静《从宗教学看道教》(载《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1期)认为道教具备宗教的基本要素,例如在宗教神学方面也象世界宗教一样有其灵魂观、神灵观、神性观、生死命运观等宗教观念与思想。但从教旨上看,道教追求肉身成仙,不老不死,重视现世利益,这同三大世界宗教追求灵魂的解脱,重视来世利益的特点大相径庭。李养正《论佛道义理之差异与相互融摄》(载《中国道教》1997年第4期)则专门比较了道教与佛教在哲学义理上的异同,并论证了两教都融吸彼方之长,以补自己之短。佛教主要摭取了道教的各种道术,道教则主要融摄了佛教的彼岸世界、因果业报、轮回与地狱、心性之学等观念与思想。

    在道教哲学与其它哲学派别的比较方面,道家与道教及道家哲学与道教哲学之关系问题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争论。牟钟鉴等主编《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上编《道家学说概观》对此有比较清晰的梳理。该文指出,如果说古人混一道家道教是认识上的一次肯定,那么现代学者严格区分道家与道教就是肯定之后的一次否定,下一步还需要作一次否定之否定,即对两者的同异互含作出更全面更合乎实际的说明。此文尝试概括了道家与道教的四点相同之处(1、先秦两汉道家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来源;2、道教是道家的一个重要分支;3、道家与道教在根本理论上血脉相通;4、道家思想借助于道教而延续和深化)和三点相异之处(1、道家和道教的根本旨趣不同;2、道家与道教对鬼神的态度不同;3、道家和道教的存在方式不同),并总结说,道教可以看作是道家的一个特殊流派,它对道家有所继承发展,也有明显的转向和偏离。道家与道教在历史上是有离有合、同异并存和纠结发展的。其它如郝宜今《道家、道教、道学》(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王沐《道教与道家的关系及其区别》(载《湘潭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等论文也对道家和道教的哲学思想作过比较。此外,也有人比较了道教哲学与玄学的异同。刘仲宇《道教与玄学歧异简论》(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下同)指出,玄学和道教都以先秦道家为其思想渊源,且有一段共生的历史,所以容易将它们混淆。其实,二者无论是在尊奉的人物与经典、对“道”的理解、服食金石药的范围和目的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在这些歧异的背后,则是一般思潮和宗教派别之间在生活情趣、终极目的、形神观、宇宙论诸方面的深刻分歧。李庆《养生和飞升--魏晋时期道家和道教生死观的一个侧面》(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比较了道教与玄学思潮中的生死观念、养生方法在形式上的类似和在思想深层的不同,并总结了道教在这两方面的特色。

分享到:
上一篇:20世纪中国道教哲学研究(4)
下一篇:20世纪中国道教哲学研究(6)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69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