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探寻迷失的古道荒径--金元新道教与《西游记》成书之关系(2)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西游记》其书所表现的心性论就是一种整体的心性论,这种心性论,也是一种最为精致的心性论。在此意义上,《西游记》的心性思想实际上最全面最集中也最完备地体现了宋金元以来全真教的思想(这一点笔者将另文撰述)。《西游记》其书,并非如古今某些分析家说的那样,可以从中抽取点滴例证来证明它是属于儒家思想或是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而是一个浑融完整的整体。舍全真道而用其他任何思想来破解《西游记》,都不会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另:《西游记》中的“神话”与道教“神话”也是完全契合的。《西游记》中的神仙体系总体上属于道教。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但因为西天求佛求经是原有的故事,是不能改变的,故这一故事只能主要作为修道证仙的艰难性而描写。好在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对《西游》故事这一原初宣扬佛教故事的材料自然也是顺手拈来,驾轻就熟。这可以说是新道教思想家对原有故事的巨大变动,他们把《西游》故事原初的单纯的唐僧求取佛经的行为,一变而为人的心性的修炼过程,把它作为全真教性命双修的全过程而加以演绎。

    也谈《西游记》与吴承恩、丘处机之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鲁迅否定以往历代学者关于《西游记》主要思想意旨的断言,是建立在胡适提出的《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西游记考证》)基础上的。而胡适对《西游记》作者的推论,又主要是源于吴承恩的两个同乡吴玉缙、阮葵生对吴创《西游》一种不确定的观点上,吴、阮提出吴着《西游记》的同时,曾以疑似的口气说:“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道;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国初丘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11);“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衍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国志》,《三国》之有《演义》”(12)。鲁迅在此基础上,由吴承恩一介儒生的身份,既没有学道,又没有学佛,自然会认为此书“实出于游戏”.但如一些论者所言,《淮贤书目》中所载吴承恩名下,仅有《西游记》三个字,这《西游记》与小说《西游记》是否同一,确实是难以说清。依笔者之见,从现有《西游记》的文献资料来看,即使吴承恩真与《西游记》有关,也只能算是该书的一个写定者,如同李渔之于《 金瓶梅》,毛纶、毛宗岗之于《 三国演义》。那么,吴承恩与《西游记》的关系能不能等同于罗贯中之于《三国志通俗演义》(正如上面吴、阮两人所论)?笔者认为,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吴承恩对《西游记》的独创性空间要远远小于罗贯中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因为目前所见到的《三国》的最早雏形《三国志平话》,其故事情节、主题人物都与今之《三国志通俗演义》有颇大的距离。而《西游记》的雏形《西游记平话》,从朝鲜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永乐大典》所存残文看,其情节在本质上似与今之《西游记》已无多少差异。

    关于丘处机之《西游记》与小说之《西游记》的不同,这并非胡适一人的发明专利。清代的钱大听在其《跋长春真人西游记》一文中已有辨明。他说:

    《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其弟子李志常所述,于西域道里风俗,颇足资考证。而世鲜传本,予始于《道藏》抄得之。村俗小说有《唐三藏西游演义》,乃明人所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自丘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13)

    这一观点自胡适再次提出后,更为众多专家学者所认同。但自《西游记》问世以来,许多人都把其书与丘处机联系。翻找《西游记》文献,这一方面的说法简直举不胜举,如:

    清代尤侗《西游真诠序》:“夫西游取经,如来教之也,而世传为丘长春之作。”

    刘廷玑《在园杂志》:“《西游》为证道之书,丘长春借说金丹奥旨,以心风意马为根本……”

    何廷椿《通易西游正旨序》:“惟元代丘祖所着《西游》,托幻相以阐精微,力排旁门极弊,诚修持之圭臬,后学之津梁也”.

    野云主人《增评证道书序》:“今长春子独以修真之秘,衍为《齐谐》稗乘之文……”

    刘一明《西游原旨序》:“《西游记》者,元初长春丘真君之所着也。”

    梁联第《栖云山悟元道人西游原旨叙》:“《西游》一书,为丘真君着作。”

    苏宁阿《悟元子注西游原旨序》:“长春丘真君,复以事明理,作《西游记》以释厄……”

    樊元礼《读西游原旨跋》:“考丘祖道成之后,着《西游记》一书。”

    冯阳贵《西游原旨跋》:“原夫《西游》之作,乃长春真人,开精一心学之宗,阐三教一家之理……”

    夏复恒《重刊西游原旨跋》:“惟丘真君《西游》一书,包含万象,内藏天机。”

    含晶子《西游记评注自序》:“《西游记》一书,为长春真人所着。”(14)

    更值得一提的是,金元全真教兴起后,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记录或演绎全真教人物行教事迹的文献。如元代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李道谦的《七真年谱》、刘天素谢雨蟾的《金莲正宗仙源象传》,清代则有无名氏小说《七真祖师列仙传》、黄永亮《新刊七真因果传》、潘昶的《金莲仙史》等。尤其是潘昶的《金莲仙史》,述全真教七真传教事迹,力求“朝代、地址、年月、姓氏悉斑斑可考”(见卷末常宝子跋),给读者以“信史”的感觉。其第十六回“白玉蟾死心求道德 丘长春度世作《西游》”,写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西域,在龙门洞别众弟子,过葱岭积雪;西渡流沙河,遨游诸国,度化众生。到天竺国,游月氏、回回等国返至雪山,至灵鹫寺挂单,“见一老僧,法号白云,手捧《封神传》一册,与长春真人观看。真人执过手来,细阅一遍,见其文虽妙,火性未消,不足于道。丘真人在他寺中盘桓年余,着成《西游记》一册,共有百回,九九魔难,妙化无穷,是为修道降魔释厄之玄机也。书成,付与白云和尚。那和尚执去,静玩一月。一日,将长春真人请到方丈,大设筵宴,推真人上座,执弟子礼,并对其所着《西游记》大加夸赞:”字字玄机,声声妙谛“,表示愿投门下为弟子。丘则对他训诫一番:”我观汝之《封神传》中妙法颇有,奈何火性未灭。必须灭尽火性,方证菩提,然后方可论道。欲念除尽,方离欲界;尘情了尽,方出色界……可将我这《西游记》细细玩悟,八十一般魔障灭尽,自然可得真经返国。经者,金也。金丹入腹,大道自然可成也。“丘处机临走时,白云禅师表示感激之情,送丘黄金百两,白银五十,丘不接受。禅师说:”今者蒙师救拔,师徒之分,不必谦逊。况师《西游记》中有言曰:‘欲求天上宝,须用世间财。’唐三藏不舍金钵盂,真经不能到手。虽然是道中的隐语,世礼亦当然也。“(15)

    对于这一段;现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孔一先生前言说:

    只是书中所说”八十一般魔障灭尽,自然可得真经返国“却又易致与吴承恩《西游记》混淆。其实,与丘有关的是《长春真人<西游记>》,是他应成吉思汗之召赴西域,由从行弟子李志常所记下的途中往返经历……我们只能把作者这有意无意之间的混淆,看作并不高明的匠心卖弄。

    笔者认为,丘处机弟子李志常记录其师西行的《西游记》确实不是小说之《西游记》。但辨明了这个问题是否就意味着丘处机及其全真教与小说《西游记》全然没有一点关系了?即使丘处机不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至少我们从如此诸多的信息中可以读出小说《西游记》与全真教的关系。而《西游记》也绝不是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部无任何深刻寓意的纯粹游戏之作。

    从现本《西游记》来看,此书中的许多官职,确实是明代才出现,诚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所言:”其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寺,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从这一点来看,现本《西游记》肯定是经过明人之手的。澳大利亚学者柳存仁先生曾推想:

    我认为如果我们认定在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出现之前,有一个全真教本的《西游记》小说存在,这个假定可能性是很高的。

    他的理由是:”中国的许多旧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 封神演义》之类,都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渐衍化的,所以其间既有不同性质的本子,也有不同的编纂人。“而更主要的是,据柳先生考察,现存的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大量的全真派的痕迹。例如:第八回开始引首词,引用的是《鸣鹤余音》卷二的冯尊师《苏武慢》第五首。第三十六回绝 ”前弦之後後弦前“,引用的是《悟真篇》的 诗句。第三十六回引《悟真篇》作注。第九十回结语云”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第五十回有词《南柯子》,是马丹阳的原作。第九十一回开端有词,是马丹阳《瑞鹧鸪》原词的修改。第七十八回国丈的大段唯道独尊的话则自《鸣鹤余音》卷九多篇赋中脱胎而来。另外,柳存仁认为《西游记》中还保存着两处全真教的《西游记》的原文,一是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的车迟国的故事,一是第三十六回行者对唐僧的一段话。柳存仁说:

    这一大段文字,正像是《参同》、《悟真》的翻版。撰书的把它们放在悟空、悟净的嘴里,读来几乎令我们忘却他们一个是大闹天宫蹬倒八卦炉的齐天大圣,一个是流沙河里贬下凡的卷帘大将了!如果在百回本之前有过一个全真本《西游》存在,我想这一大段文字,大概是它的原装货。(16)

    《西游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小说在观念精神上确与丘处机的全真教有对应关系,这其中的奥妙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的。

    注:

    (1)(2)《后村大全集》卷四十三,转引自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8年版,第38页。

    (3)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梦斩泾河龙》下注,见注(1),第118页。

    (4)[元]王恽《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行状》,《秋涧集》卷四七。

    (5)[清]毕沅《中州金石记》卷五,杜成宽《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

    (6)[元]王重阳《重阳教化集·三州五会化缘榜》

    (7)盂繁仁《<西游记>故事与西夏人的童话》,《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3页。

    (9)[元]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一《诗·永学道人》之一。

    (10)张广保《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95年版,引言。

    (11)[清]吴玉缙《山阳志遗》卷四,见注(1),第171页。

    (12)[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十一,见注(1),第172页。

    (13)(14)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见注(1),第173、189页。

    (15)[清]潘昶《金莲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9-80页。

    (16)柳存仁《全真教与小说西游记》,《和风堂文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5页。

    原载:《明清小说研究》 2007年04期

分享到:
上一篇:《西游记》中世俗化的喜剧形象与国民的隐显人格(2)
下一篇:民间故事类型与《西游记》的情节模式(2)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535

点击获取验证码